望大牢山

· 戴良
稍入东胶界,即见大牢山。 峰攒侔剑戟,嶂叠类云烟。 棱棱插巨海,渺渺漾中川。 波涛共突兀,天日相澄鲜。 氓居接岛屿,观宇连术阡。 既馆茹芝士,亦巢遁世贤。 客行积昏旦,水宿倦舟船。 兹山思独往,结茅徵愿言。 柁师不我从,太息归中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东胶界: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大牢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峰攒侔剑戟:形容山峰密集如剑戟排列。
  • 嶂叠类云烟:形容山峰重叠,如同云烟缭绕。
  • 棱棱:形容山峰尖锐。
  • 突兀:高耸突出。
  • 氓居:百姓居住的地方。
  • 观宇:道观。
  • 术阡:小路。
  • 茹芝士:指隐士。
  • 遁世贤:指隐居的贤人。
  • 昏旦:从早到晚。
  • 水宿:在水边住宿。
  • 结茅:搭建茅屋,指隐居。
  • 徵愿言:表达愿望。
  • 柁师:船夫。
  • 太息:叹息。

翻译

一进入东胶界,便能望见大牢山。山峰密集如剑戟排列,山峰重叠,如同云烟缭绕。尖锐的山峰插入大海,海面上中川渺渺荡漾。波涛与山峰共同高耸突出,阳光与天空相互映照,澄澈明亮。百姓居住的地方接连岛屿,道观连着小路。既有隐士居住,也有隐居的贤人。客人从早到晚行走,水边住宿,疲倦于舟船。我独自思考前往这座山,搭建茅屋,表达我的愿望。但船夫不随我前往,我只能叹息着返回中原。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大牢山的壮丽景色,通过比喻和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峰的密集、尖锐以及与大海、天空的交相辉映。诗中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然而,现实中的无奈和遗憾也在诗的结尾处流露出来,形成了情感上的对比和冲突,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