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山水
姬虞山,黄大痴,鹑衣垢面白发垂。愤投南山,或鼓袒禓。
勇饥驱东阁,肯为儿女资。不惮北游行万里,归来画山复画水。
荆关复生亦退避。独有北苑董营丘,李放出头差可耳。
颜仙种术茅公山,喜得此卷开心颜。句曲千岩万壑纵深秀,何似卷舒只在咫尺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鹑衣垢面:形容衣着破旧,面容憔悴。鹑衣,破旧的衣服。垢面,脏脸。
- 袒禓:裸露上身。
- 荆关:指荆浩和关仝,两位五代时期的著名画家,擅长山水画。
- 董营丘:指董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画家,擅长山水,尤其以画营丘(今山东淄博)山水著称。
- 李放:可能是指李成,北宋初年的画家,以山水画著称。
- 颜仙种术:指种植草药的仙人。
- 茅公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句曲:指曲折的山路。
-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翻译
姬虞山上的黄大痴,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白发垂肩。他愤怒地投入南山,有时裸露上身,鼓起勇气。他因饥饿而驱车东阁,不愿为儿女积累财富。他不惧怕北游万里,归来后继续画山画水。即使荆浩和关仝再生,也会退避三舍。只有北苑的董源和营丘的李成,他们的画作勉强可以与之相比。颜仙在茅公山种植草药,看到这卷画作,喜形于色。句曲的山路纵深秀丽,又怎能比得上这画卷中,山水卷舒只在咫尺之间的意境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黄大痴(黄公望)的形象和他的艺术成就。诗中,黄大痴被塑造成一个不拘小节、超脱世俗的艺术家形象,他的画作超越了荆浩、关仝等前辈,只有董源和李成的作品能与之媲美。诗的最后,通过颜仙的喜悦,表达了黄公望画作的深远影响和艺术魅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黄公望的艺术地位和诗人对其的崇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