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何监丞画山水歌

· 戴良
至正以来画山水,秘监何侯擅其美。帝御宣文数召见,抽毫几动天颜喜。 有时诏许阅内储,名笔班班世所无。王吴李范已心识,馀者山堆皆手摹。 海内画工亦无数,才似何侯岂多遇。权门贵戚虚左迎,往往高堂起烟雾。 人间一笔不可得,门外车徒漫如织。叶君使还亲集送,乘兴始肯留真迹。 于时在座总儒冠,王郑歌辞晚更妍。岂无片语道离恨,见侯之画笔尽捐。 此画携归在乡县,万壑千岩眼中见。却忆都门送别时,回头瞥睹西山面。 莫言短幅仅盈咫,远势固当论万里。既似山河月里明,复同衡霍牖中起。 叶君眼力老愈光,爱之不减云锦章。年来行橐尽抛弃,惟将此纸什袭藏。 何侯迁官定何处,有客披图正倾慕。北骑南辕傥相值,烦君为我致毫素,请侯一写沧洲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至正:元惠宗的年号(1341-1370)。
  • 秘监:官名,指何监丞。
  • :擅长。
  • 帝御:皇帝。
  • 宣文:宣文阁,元代的文化机构。
  • 抽毫:挥笔作画。
  • 天颜:皇帝的面容。
  • 内储:宫中收藏的画作。
  • 班班:明显,众多。
  • 王吴李范:指王维、吴道子、李思训、范宽等著名画家。
  • 心识:心中认识,了解。
  • 山堆:形容画作堆积如山。
  • 手摹:亲手模仿。
  • 权门贵戚:有权势的家族和贵族亲戚。
  • 虚左迎:古代以左为尊,虚左表示尊敬。
  • 高堂:高大的厅堂。
  • 起烟雾:形容画作栩栩如生,如同烟雾缭绕。
  • 门外车徒:门外等待的人和车辆。
  • 叶君:指叶姓使者。
  • 集送:聚集送行。
  • 乘兴:趁着兴致。
  • 真迹:真品,原作。
  • 儒冠:儒生的帽子,代指儒生。
  • 王郑歌辞:王维和郑谷的诗歌。
  • 晚更妍:晚上更加美丽。
  • 离恨:离别的悲伤。
  • 笔尽捐:笔墨全部放下。
  • 短幅:小幅画作。
  • 盈咫:满一尺。
  • 远势:远处的景致。
  • 山河月里明:山河在月光下显得明亮。
  • 衡霍:山名,此处指画中的山。
  • 牖中起:从窗户中升起。
  • 眼力老愈光:年纪越大,眼力越好。
  • 云锦章:美丽的文章。
  • 行橐:行囊。
  • 什袭藏:一层层地珍藏。
  • 迁官:升迁官职。
  • 北骑南辕:北方的马,南方的车,指四处奔波。
  • 致毫素:送来画笔和素纸。
  • 沧洲趣:沧洲的风情。

翻译

自至正年以来,画山水画,秘监何侯以其技艺之美独领风骚。皇帝在宣文阁多次召见他,他挥笔作画,几乎让皇帝喜形于色。 有时皇帝允许他观看宫中收藏的名画,那些名画班班,世上罕见。他对王维、吴道子、李思训、范宽等大师的作品已了然于心,其余的画作堆积如山,他都亲手模仿过。 海内画工虽多,但才华如何侯者岂能多遇?权贵们常常尊敬地迎接他,他的画作在高堂中栩栩如生,仿佛烟雾缭绕。 这样的一笔人间难得,门外等待的人和车辆络绎不绝。叶姓使者回国时,众人亲自聚集送行,何侯乘兴留下真迹。 当时在座的都是儒生,王维和郑谷的诗歌晚上更加美丽。虽然没有片语道出离别的悲伤,但见到何侯的画,大家都放下了笔墨。 这幅画带回家乡,万壑千岩尽收眼底。却让我回忆起在都城送别时的情景,回头瞥见西山的面容。 不要说这幅画只有一尺长,远处的景致本应论万里。它既像山河在月光下明亮,又如同衡霍山从窗户中升起。 叶姓使者的眼力随着年纪增长,他爱这幅画不亚于美丽的文章。近年来,他的行囊中尽是抛弃之物,唯独这幅画他一层层地珍藏。 何侯升迁官职后,不知将去何处,有客人看到这幅画,正倾慕不已。如果北方的马和南方的车相遇,请麻烦你为我送来画笔和素纸,请何侯再画一幅沧洲的风情。

赏析

这首诗歌赞美了何监丞的山水画技艺,通过描述他在皇帝面前的受宠和在权贵中的受欢迎,展现了他的画作如何栩栩如生,以及他对名画的深刻理解和模仿能力。诗中还表达了对何侯画作的珍视和对离别时的回忆,以及对何侯未来可能再创作的期待。整体上,诗歌通过对何侯画作的赞美,反映了元代绘画艺术的繁荣和何侯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