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俞教授之馀杭

馀杭县前春水生,校官书舟如叶轻。 莺啼讲坛杏垂实,鱼跃泮水芹抽茎。 易于观天圣域敞,文者载道天机精。 明年彤庭对策后,我亦阊门迓前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馀杭:今杭州市余杭区。
  • 校官:指学校的官员,这里指教授。
  • 讲坛:讲学的地方。
  • 泮水:古代学宫前的水池,象征学问。
  • 文者载道:指文学作品承载着道德和哲理。
  • 彤庭:指皇宫,这里指科举考试的场所。
  • 对策: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文体,即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
  • 阊门:古代苏州城西门,这里泛指苏州。
  • :迎接。
  • 前旌:前导的旗帜,这里指迎接的仪仗。

翻译

余杭县前的春水已经泛起,教授的书舟轻如一片叶子。 莺鸟在讲学的地方啼鸣,杏树上果实累累,鱼儿在象征学问的水池中跃动,芹菜在水边抽出嫩茎。 在这里观察天象,圣人的领域显得格外宽广,文学作品承载着深邃的道德和哲理。 明年在皇宫中科举考试后,我也会在苏州城西门迎接你的仪仗。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春天余杭县前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莺啼、鱼跃等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教授学问的深厚与教育环境的和谐。诗中“易于观天圣域敞,文者载道天机精”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崇高敬意和对文学承载道德哲理的深刻理解。结尾的“明年彤庭对策后,我亦阊门迓前旌”则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郑元祐

元处州遂昌人,迁钱塘,字明德,号尚左生。少颖悟,刻励于学。顺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学教授,升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为文滂沛豪宕,诗亦清峻苍古。有《遂昌杂志》、《侨吴集》。 ► 5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