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渊明饮酒

· 戴良
五十知昨非,伯玉有遗风。 而我岂谓然,野蓬生麻中。 年来更世患,颇悟穷与通。 所失岂鲁宝,所亡非楚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伯玉:即蘧伯玉,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以贤德著称。
  • 遗风: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
  • 野蓬:一种野生植物,比喻出身低微。
  • 生麻中:出自《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
  • 世患:世间的忧患、灾难。
  • 穷与通:指人生的困厄与显达。
  • 鲁宝:鲁国的宝物,这里泛指珍贵的物品。
  • 楚弓:楚国的弓,这里泛指失去的物品。

翻译

五十岁时,我明白了过去的错误,伯玉留下了前人的风范。 而我却不以为然,野生的蓬草生长在麻中。 近年来,我更加体会到世间的忧患,对人生的困厄与显达有了深刻的领悟。 我所失去的岂是鲁国的宝物,我所失去的并非楚国的弓。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在五十岁时对人生的深刻反思。通过引用伯玉的遗风和蓬生麻中的典故,作者展现了自己对前人风范的尊重和对环境影响的认识。同时,通过描述世患和穷通之悟,作者表达了对人生得失的豁达态度,强调了内心的成长和超越物质得失的精神境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元代诗人戴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