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移居二首

· 戴良
我未践斯境,已赋《考槃》诗。怀此多年岁,一廛今得之。 陶翁徙南村,言笑慰相思。斗酒洽邻曲,亦有如翁时。 投身既得所,何能复去兹。鹪鹩一枝足,古语不余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jiàn):踏,到。
  • 斯境:这个地方。
  • :创作。
  • 考槃: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
  • (chán):古代城市中平民的住宅。
  • 陶翁:指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
  • (xǐ):迁移。
  • 南村:地名,陶渊明曾迁居至此。
  • (qià):和谐,融洽。
  • 邻曲:邻居。
  • 投身:投身于此,指居住。
  • 鹪鹩(jiāo liáo):一种小鸟。
  • 一枝足:比喻所需不多,足以安身。
  • 古语:指古代的格言或谚语。
  • 不余欺:不会欺骗我。

翻译

我未曾踏足这个地方,就已经创作了《考槃》诗。多年来我一直怀念这里,现在终于得到了一处住宅。陶渊明曾迁居到南村,他的言笑让我感到安慰和思念。与邻居们和谐相处,饮酒作乐,也有像陶翁那样的时光。既然已经找到了安身之所,又何必再离开呢?鹪鹩只需一根树枝就能安身,古人的话不会欺骗我。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新居的满足和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我未践斯境,已赋《考槃》诗”展现了诗人对未到之地的美好想象和期待。通过提及陶渊明迁居南村的故事,诗人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陶渊明人格的敬仰。最后,以鹪鹩一枝足的比喻,强调了诗人对现状的满足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