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沈休文双溪八咏

· 戴良
秋至悯衰草,衰草遍平陆。 方晨露染黄,入夜风销绿。 别叶有归声,故蕊无留馥。 劲茎坐自摧,寒丛竦如束。 彼物既如斯,我年宁不促。 已失早生荣,敢冀晚凋福。 何当即去兹,纵浪从所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mǐn):怜悯,同情。
  • 衰草:枯萎的草。
  • 平陆:平坦的土地。
  • 方晨:刚刚早晨。
  • 露染黄:露水使草变黄。
  • 销绿:失去绿色。
  • 别叶:离别的叶子。
  • 归声:落叶归根的声音。
  • 故蕊:旧的花蕊。
  • 留馥:留下香气。
  • 劲茎:坚韧的茎。
  • 坐自摧:自然地枯萎。
  • 寒丛:寒冷中的草丛。
  • 竦如束:直立如捆绑。
  • 彼物:那些事物。
  • 既如斯:既然如此。
  • 我年:我的年纪。
  • 宁不促:怎能不加快。
  • 早生荣:早年的繁荣。
  • 晚凋福:晚年的幸福。
  • 何当:何时。
  • 即去兹:立即离开这里。
  • 纵浪:自由自在地。
  • 从所欲:随心所欲。

翻译

秋天到来,我同情那些枯萎的草,它们遍布在平坦的土地上。清晨露水使它们变黄,夜晚风又让它们失去绿色。离别的叶子发出归根的声音,旧的花蕊不再留下香气。坚韧的茎自然枯萎,寒冷中的草丛直立如捆绑。那些事物既然如此,我的年纪怎能不加快。已经失去了早年的繁荣,不敢期望晚年的幸福。何时才能立即离开这里,自由自在地随心所欲。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衰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诗中“秋至悯衰草”一句,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和对生命脆弱的同情。通过“方晨露染黄,入夜风销绿”等句,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来象征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无情。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透露出诗人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