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郑彦博

· 戴良
礼帙初携入奉常,濯缨又复向沧浪。 匡时未必惭长□,抚事无如归故乡。 雨钓海头机已息,云根谷口鬓俱苍。 客来若也询馀计,题得新诗满草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礼帙(lǐ zhì):指书籍或礼书。
  • 奉常:古代官名,这里指朝廷。
  • 濯缨(zhuó yīng):洗涤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 沧浪:指江湖,泛指民间。
  • 匡时:挽救时局,指有志于改革。
  • 抚事:处理事务。
  • 雨钓:在雨中钓鱼,形容隐居生活。
  • 机已息:指心机已经停止,不再有世俗的谋划。
  • 云根:山脚,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 鬓俱苍:鬓发都已苍白,形容年老。
  • 询馀计:询问我的打算。
  • 草堂:隐士或文人的简陋居所。

翻译

你最初带着书籍进入朝廷,如今又洗涤冠缨,回归江湖。 虽然挽救时局未必会感到惭愧,但处理事务不如归乡。 在雨中钓鱼,海边的机巧心思已息,山谷中的鬓发都已苍白。 如果有客人来访询问我的打算,我会题写新诗,让草堂充满诗意。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戴良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漠。诗中,“礼帙初携入奉常,濯缨又复向沧浪”描绘了诗人从朝廷回归民间的转变,体现了对高洁生活的追求。后句“匡时未必惭长□,抚事无如归故乡”则进一步表明,尽管有志于改革,但处理事务不如归乡来得自在。诗的结尾,通过“题得新诗满草堂”展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诗意和满足,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