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渊明拟古九首

· 戴良
故国日已久,朝暮但神游。 谁谓相去远,夙昔隘九州。 此计一云失,坐见岁月流。 岁月未足惜,恐遂忘首丘。 在昔七人者,抱节去衰周。 不遇鲁中叟,履迹将安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夙昔:从前,往日。
  • :狭窄,这里指局限。
  • 首丘:指故乡。
  • 七人者:指古代传说中的七位贤人,如商山四皓等。
  • 鲁中叟:指孔子。

翻译

故国已经过去很久,我只能在早晚之间神游其中。谁说我们相隔遥远,往日我曾胸怀天下,志在四方。一旦失去了这样的计划,只能坐视岁月如流水般逝去。岁月并不值得珍惜,我担心的是会忘记自己的故乡。在古代,有七位贤人,他们怀抱节操,离开了衰落的周朝。如果他们没有遇到鲁国的孔子,他们的足迹又将何去何从呢?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和对往昔志向的追忆。诗中,“故国日已久,朝暮但神游”描绘了诗人对故国的无尽怀念,而“谁谓相去远,夙昔隘九州”则展现了诗人曾经的宏伟志向。后句“岁月未足惜,恐遂忘首丘”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忘记自己的根。最后通过提及古代的七位贤人和孔子,诗人表达了对高尚节操和智慧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未来的迷茫和寻求。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复杂情感。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