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 徐熥
愁见流苏百结同,绣帏寒夜一边空。 几痕斑泪孤生竹,十指朱丝半死桐。 在野鸳鸯虚桃被,出山鹦鹉怨樊笼。 臂纱不解缠绵意,长护嫣红旧守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流苏百结:指流苏(一种装饰物,常用于帐幔或衣物边缘)纠结成许多结,形容心情烦乱。
  • 绣帏:绣花的帐幔。
  • 寒夜一边空:指夜晚的床帏一边空着,形容孤独。
  • 斑泪:泪痕斑斑,形容哭泣。
  • 孤生竹:孤独生长的竹子,比喻孤独无依。
  • 十指朱丝半死桐:朱丝指琴弦,桐指古琴的材料,半死形容琴声悲凉,比喻心情沉重。
  • 在野鸳鸯:指自由自在的鸳鸯,比喻原本自由的爱情。
  • 虚桃被:比喻虚假的幸福或保护。
  • 出山鹦鹉:指被捕获的鹦鹉,比喻失去自由。
  • 怨樊笼:怨恨被囚禁。
  • 臂纱:古代妇女臂上缠的纱,这里指女子手臂上的装饰。
  • 缠绵意:指深情而难以割舍的情感。
  • 嫣红:鲜艳的红色,这里指女子。
  • 守宫:指女子的闺房,也比喻女子的贞洁。

翻译

看到流苏纠结成百结,我的心情也跟着烦乱。绣花的帐幔在寒冷的夜晚一边空着,显得格外孤独。几道泪痕像是孤独生长的竹子,十指弹奏的琴声如同半死的桐木,悲凉沉重。原本自由的爱情如今像是被虚假的幸福所掩盖,被捕获的鹦鹉怨恨着被囚禁的樊笼。女子手臂上的纱不解深情而难以割舍的情感,长久地守护着那鲜艳的红色,就像守护着女子的贞洁一样。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深沉的孤独和无法割舍的情感。诗中“流苏百结”、“孤生竹”、“半死桐”等形象描绘了内心的烦乱和沉重,而“在野鸳鸯”与“出山鹦鹉”的对比则突显了自由与束缚的矛盾。最后两句以女子手臂上的纱和鲜艳的红色为喻,巧妙地表达了深情与守护的主题。

徐熥

明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并有才名,然?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