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宾月楼空江秋笛二卷后

· 徐熥
爨下有焦桐,柯亭有枯竹。何期得遇蔡中郎,一取为琴一为笛。 中郎已死知音稀,每有奇物谁能知。汨没泥沙弃水火,令人往往心伤悲。 国初至今二百载,其人与骨今安在。二图沦落在人间,墨迹依稀犹未改。 吾乡陈伯炜、郑浮丘,两人前辈称风流。坐宾楼上三更月,吹笛空江万籁秋。 名公诗句题应遍,画图潇洒尤堪羡。恍若笛声江上闻,尚疑月色楼头见。 当年弃置废簏中,蠹鱼蚀尽尘埃蒙。余偶得之发大叫,心颜怡悦开双瞳。 吁嗟乎,奇物显晦自有数,岂但柯亭之竹峄山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爨下:灶下,指厨房。
  • 焦桐:指烧焦的桐木,这里比喻被忽视或遗弃的珍贵物品。
  • 柯亭:地名,也指竹林。
  • 枯竹:干枯的竹子,同样比喻被忽视的珍贵物品。
  • 蔡中郎:即蔡邕,东汉时期的文学家、音乐家,善于制作琴和笛。
  • 汨没:埋没,淹没。
  • 泥沙:比喻平凡或低下的环境。
  • 国初:指明朝建立之初。
  • 墨迹:指书画作品。
  • 依稀:模糊不清的样子。
  • 陈伯炜、郑浮丘:人名,明朝时期的文人。
  • 风流:这里指有才华、有情趣。
  • 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声响。
  • 废簏:废弃的竹筐。
  • 蠹鱼:书虫,蛀书的小虫。
  • 尘埃蒙:被灰尘覆盖。
  • 显晦:显露与隐匿。
  • 峄山桐:峄山产的桐木,是制作琴的优质材料。

翻译

厨房下有烧焦的桐木,柯亭有干枯的竹子。谁能想到它们会遇到蔡中郎,一个被制成琴,一个被制成笛。 蔡中郎去世后,知音难寻,每当有奇特的物品出现,谁能真正了解它们的价值?它们被埋没在泥沙之中,或被遗弃在水火之中,让人心中常常感到悲伤。 从明朝建立至今已有两百年,那些人和他们的骨灰如今何在?这两幅画作流落在人间,墨迹虽然模糊但尚未改变。 我的同乡陈伯炜、郑浮丘,两位前辈被称为风流才子。他们在宾楼上坐赏三更的月光,在空旷的江面上吹笛,万籁俱寂的秋夜。 名家的诗句已经题满了画卷,画图的潇洒尤其令人羡慕。仿佛能听到江上的笛声,还能怀疑楼头是否真的有月光。 当年这些画作被丢弃在废竹筐中,书虫啃食,尘埃覆盖。我偶然得到它们,兴奋地大叫,心情愉悦,双眼放光。 唉,奇特的物品显露与隐匿自有其定数,岂止是柯亭的竹子和峄山的桐木。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焦桐和枯竹的比喻,表达了对于珍贵物品被忽视和遗弃的哀叹。诗中提到的蔡中郎、陈伯炜、郑浮丘等历史人物,增添了诗作的文化底蕴。诗人通过对画作的描述,展现了对于艺术品的珍视和对过往风流人物的怀念。最后,诗人以“奇物显晦自有数”作结,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对艺术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徐熥

明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并有才名,然?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