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迎春

· 徐熥
家家箫鼓响何频,海国惊看物候新。 自有东风吹綵胜,不愁微雨洒红尘。 土牛未送山中腊,宝马先行岁里春。 三十三龄容易过,蹉跎又是隔年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甲午:指农历甲午年,即此诗创作的年份。
  • 徐熥:明代诗人。
  • 箫鼓:古代乐器,箫和鼓,常用于节日庆典。
  • 海国:指沿海地区或海外国家。
  • 物候:自然界中由于季节变化而引起的现象,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等。
  • 綵胜:五彩缤纷的胜利,此处指春天的美景。
  • 红尘:尘世,人间繁华。
  • 土牛:古代用土制成的牛形物,用以祭祀或象征农耕。
  • :农历十二月,也指年终的祭祀。
  • 宝马:装饰华丽的马,常用于节日庆典。
  • 三十三龄:指作者当时的年龄。
  • 蹉跎:虚度光阴,浪费时间。

翻译

家家户户的箫鼓声为何如此频繁,在海边的国度惊见自然界的新变化。 自有东风吹拂着五彩缤纷的春景,不必忧愁微雨洒落在这繁华的人间。 土制的牛还未送走山中的年终祭祀,华丽的马已经先行迎接新年的春天。 三十三岁的年纪轻易就过去了,虚度光阴又成了隔年的人。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甲午年春节的景象,通过家家户户的箫鼓声、海国的物候新变、东风带来的春景等元素,展现了节日的喜庆和春天的生机。诗中“自有东风吹綵胜,不愁微雨洒红尘”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结尾的“三十三龄容易过,蹉跎又是隔年人”则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徐熥

明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并有才名,然?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