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浪淘沙

· 徐熥
高树锦蒸霞。朱实清华。一丸寒玉裹红纱。万颗累累闽海上,不数三巴。 西域枉乘槎。马乳休誇。剖开琼液碎丹砂。异品即今谁第一,犹说江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锦蒸霞:形容荔枝果实色彩鲜艳,如同锦绣和晚霞。
  • 朱实:红色的果实,指荔枝。
  • 清华:清新美丽。
  • 寒玉:比喻荔枝的果肉洁白如玉。
  • 红纱:比喻荔枝的外皮红色如纱。
  • 万颗累累:形容荔枝果实众多,密密麻麻。
  • 闽海:指福建沿海地区,荔枝的主要产地之一。
  • 三巴:古代地名,指四川巴郡、巴东、巴西三地,也是荔枝的产地。
  • 西域:古代指新疆及其以西的地区。
  • 乘槎:乘船。槎,木筏或小船。
  • 马乳:指西域的葡萄,因其形状和颜色类似马乳而得名。
  • 休誇:不要夸耀。
  • 琼液:比喻荔枝的果汁。
  • 丹砂:红色的矿物,这里比喻荔枝的红色果肉。
  • 异品:珍奇的品种。
  • 江家:指江氏,可能是指某个以种植荔枝闻名的家族。

翻译

高大的树上挂满了如锦绣晚霞般的荔枝。红色的果实清新美丽,洁白如玉的果肉包裹在红色的外皮之中。福建沿海地区,荔枝果实密密麻麻,数量众多,不亚于四川三巴地区的荔枝。

西域的使者不远千里乘船而来,但他们的马乳葡萄不值得夸耀。剖开荔枝,果汁如同碎裂的丹砂,红色果肉显露无遗。在当今的珍奇品种中,谁能称得上第一呢?仍然要说江家的荔枝。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荔枝的美丽和珍贵,通过对比福建荔枝和西域马乳葡萄,突出了荔枝的独特魅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锦蒸霞”、“寒玉裹红纱”等,生动地展现了荔枝的色彩和形态。同时,通过对荔枝产地的提及,展现了荔枝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意义。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荔枝这一自然馈赠的赞美和珍视。

徐熥

明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并有才名,然?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