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三首

· 顾况
君不见少年头上如云发,少壮如云老如雪。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吕梁之水挂飞流,鼋鼍蛟蜃不敢游。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 行路难,行路难,昔少年,今已老。前朝竹帛事皆空,日暮牛羊占城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灌顶:佛教中的一种仪式,指以水浇头,象征洗去罪孽,获得清净。
  • 醍醐:佛教中指最纯净的乳制品,比喻最高的佛法或智慧。
  • 吕梁之水:指吕梁山区的河流,这里形容水流湍急。
  • 挂飞流:形容水流如飞一般急速下落。
  • 鼋鼍蛟蜃:古代传说中的水生动物,这里泛指各种水怪。
  • 恃险:依赖险要的地形。
  • 竹帛: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简和丝绸,这里指历史记载。
  • 占城草:指牛羊在城池的废墟上吃草,象征着昔日的繁华已成过去。

翻译

你难道没看见,少年时的头发如同云朵般浓密,年轻时如同云朵般旺盛,而到了老年则如同雪一般白。谁能想到,有一种叫做醍醐的灌顶之水,能使人头脑清凉,不再发热。

吕梁山的水流如飞瀑般悬挂,那些传说中的水怪如鼋鼍蛟蜃都不敢在其中游动。少年时依赖险要的地形,如同走在平地上一般,独自一人,手持长剑,傲立于清秋之中。

行路难,行路难,曾经的少年,如今已老。前朝的历史记载都已成空,日暮时分,牛羊在城池的废墟上吃草。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少年与老年的不同境遇,表达了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诗中“少年头上如云发,少壮如云老如雪”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变化,而“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则借用佛教的意象,暗示了寻求心灵清凉的愿望。后文通过吕梁之水与少年的对比,展现了青春的勇敢与无畏,但最终“行路难,行路难”的重复,以及“昔少年,今已老”的哀叹,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虚幻。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注释

  • 灌顶: 头顶浇淋液体,佛教中用来比喻高深的教义或智慧的启示。
  • 醍醐: 奶制品中上等的乳酪,比喻高妙的智慧或精华。
  • 鼋鼍蛟蜃: 四种水中的生物,鼋是大鳖,鼍是扬子鳄,蛟是蛟龙,蜃是海市蜃楼,泛指水中凶猛或奇特的生物。
  • 竹帛: 古代书写材料,竹简和丝帛,借指史书或功业。

翻译

你没看见少年时满头乌黑如云的秀发,青年时活力四溢就像乌云翻滚,而到了老年却白发如雪。谁能想到,智慧如醍醐般从头顶灌下,能让人心灵保持清明,不受世俗困扰。

吕梁江水奔腾直下,凶猛的鼋鼍蛟蜃都不敢轻易游弋。年轻时人们凭借勇气把险峻之地视若平地,手握长剑独自面对秋日的清寒。

道路艰难,道路艰难,昔日的少年如今已老去。过去的功名利禄都成了过眼云烟,夕阳西下,只有牛羊悠闲地啃食着城墙边的草。

赏析

顾况的《行路难》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人生的三个阶段:青春的活力、壮年的豪情与老年的淡然。诗中通过比喻和对比,形象地展示了生命从充满活力到沉稳内敛的过程。"灌顶有醍醐"寓意智慧的洗礼,"吕梁之水挂飞流"则象征着生命的激流勇进。同时,诗人也揭示了历史的无情,曾经的功业最终都将归于平凡,只剩下自然的宁静与生活的平淡。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表达了人生哲理和时间的无常。

顾况

顾况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横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 244篇诗文

顾况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