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监军李判官

· 韩翃
上客佩双剑,东城喜再游。 旧从张博望,新事郑长秋。 踏水回金勒,看风试锦裘。 知君不久住,汉将扫旄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客:尊贵的客人。
  • 双剑:指两把剑,古代常用来象征武士的身份或忠诚。
  • 东城:指长安城的东边,唐代文人常在此地游玩。
  • 张博望:指汉代张骞,因其曾出使西域,被封为博望侯。
  • 郑长秋: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当时的官员或名士。
  • 金勒:金制的马衔,此处指骑马。
  • 锦裘:华丽的皮衣,常用来形容富贵或温暖。
  • 汉将:汉朝的将领,这里泛指国家的军事将领。
  • 扫旄头:指征战,旄头是古代军旗的顶端装饰,扫旄头即指征战沙场。

翻译

尊贵的客人佩戴着双剑,再次游览东城,令人欣喜。 他曾效仿张骞的西域之旅,现在又有了新的职责,与郑长秋共事。 他骑马踏水,金勒闪耀,试穿着锦裘,迎风而行。 我知道你不久将离去,因为汉朝的将领即将出征,扫荡敌军。

赏析

这首诗是韩翃送别监军李判官的作品,通过描绘李判官的英勇形象和即将出征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不舍。诗中“双剑”、“金勒”、“锦裘”等词语,都生动地描绘了李判官的武士形象和富贵生活。末句“知君不久住,汉将扫旄头”则预示了李判官即将奔赴战场的命运,透露出一种悲壮的气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特色。

韩翃

韩翃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 1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