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戏马台作
君不见宋公仗钺诛燕后,英雄踊跃争趋走。
小会衣冠吕梁壑,大徵甲卒碻磝口。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
泛泛楼船游极浦,摇摇歌吹动浮云。居人满目市朝变,霸业犹存齐楚甸。
泗水南流桐柏川,沂山北走琅琊县。沧海沈沈晨雾开,彭城烈烈秋风来。
少年自古未得意,日暮萧条登古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宋公:指宋武帝刘裕。
- 仗钺:持斧,表示将行征伐。
- 诛燕:指刘裕灭南燕。
- 吕梁壑:地名,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南吕梁乡。
- 碻磝口:古津渡、城名,在今山东茌平西南古黄河南岸。
- 天门:指皇宫之门,喻指朝廷。
- 神武:指宋武帝刘裕。
- 树元勋:建立首功。
- 九日茱萸:重阳节习俗,登高插茱萸。
- 飨六军:犒赏军队。
- 极浦:遥远的水滨。
- 市朝:集市和朝廷,泛指人们聚集的地方。
- 霸业:指宋武帝刘裕的功业。
- 齐楚甸:指古代齐国和楚国的郊野。
- 泗水:水名,源于今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
- 桐柏川:即桐柏山,在今河南、湖北交界处。
- 沂山:山名,在今山东临朐县南。
- 琅琊县:古县名,在今山东诸城市一带。
- 沧海:大海。
- 沈沈:深沉的样子。
- 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市。
- 烈烈:形容风声或音乐声响亮。
- 古台:指戏马台,位于今江苏徐州市,相传为项羽所建。
翻译
你难道没看见宋公刘裕手持斧钺,诛灭南燕之后,英雄们纷纷踊跃追随。 在吕梁壑举行小规模的会盟,大规模征召士兵于碻磝口。 天门之内的神武皇帝刘裕,建立了首功,重阳节时以茱萸犒赏六军。 楼船泛泛游于遥远的水滨,歌声乐声摇曳,仿佛能动摇浮云。 居民们目睹市朝的变迁,但宋公的霸业依旧存在于齐楚的郊野。 泗水向南流经桐柏山,沂山向北延伸至琅琊县。 大海深沉,晨雾逐渐散开,彭城传来烈烈秋风。 自古以来,少年们未必能得志,日暮时分,我独自登上古老的戏马台,感受着萧条的氛围。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宋公刘裕的英勇事迹及其霸业的辉煌,通过对比往昔的盛况与现今的萧条,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时代的怀念与对现实的不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地理名词,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空间,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结尾处的“日暮萧条登古台”更是深化了诗人对逝去英雄时代的哀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