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句其一十三
心依真智,理逐心行。
理智无碍,心亦无生。
迷即有我,悟即无情。
通达大智,诸法不成。
五神无主,六国安宁。
七死弗受,八镜圆明。
随宜善化,总合佛经。
过即已过,更莫再寻。
现在不住,念念勿侵。
未来未至,亦莫预斟。
既无三世,心同佛心。
依空默用,即是行深。
无有少法,触目平任。
无戒可持,无垢可净。
洞达虚心,法无寿命。
若能如是,圆通究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理智:智慧与理性。
- 无生:没有生灭变化。
- 迷:迷惑,无明。
- 悟:觉悟,明了。
- 五神:指五脏的神灵,这里泛指内在的精神状态。
- 六国:这里比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 七死:佛教中指七种死亡的状态,这里可能指七种烦恼或障碍。
- 八镜:比喻八种智慧,如八正道。
- 随宜:随机应变,适应情况。
-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 依空:依据空性,即一切法无自性。
- 行深:深入修行。
- 触目:所见之处。
- 无戒可持:没有具体的戒律需要遵守,指心境已达无戒之境。
- 无垢可净:没有污垢需要净化,指心已清净。
- 洞达:透彻理解。
- 圆通:圆满通达,无所不通。
翻译
心灵依附于真正的智慧,理性随心灵而行。智慧与理性无碍,心灵亦无生灭。迷惑时即有我执,觉悟时则无情感牵绊。通达大智慧,诸法皆不成障碍。内在精神无主宰,六根安宁。七种烦恼不受束缚,八种智慧圆满明澈。随机应变,善巧教化,总合佛经之旨。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必再追寻。现在不停留,念念不侵扰。未来尚未到来,也不必预先斟酌。既然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分,心灵与佛心相同。依据空性默默修行,即是深入修行。没有具体的法可触,所见之处皆平任。没有戒律需要遵守,没有污垢需要净化。透彻理解虚心,法无寿命限制。若能如此,便能圆满通达,达到究竟之境。
赏析
这首诗阐述了佛教的修行理念,强调心灵与智慧的合一,以及通过觉悟达到无我、无生、无碍的境界。诗中运用了许多佛教术语和概念,如“理智无碍”、“迷即有我,悟即无情”等,表达了修行者应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心灵的清净与自由。通过“依空默用”、“无戒可持,无垢可净”等表述,诗人描绘了一种超越形式、直达本质的修行状态。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佛教修行的深邃与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