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

· 庞蕴
楞伽宝山高,四面无行路。 惟有达道人,乘空到彼处。 罗汉若悟空,掷锡腾空去。 缘觉若悟空,醒见三生事。 菩萨若悟空,十方同一处。 诸佛若悟空,妙理空中住。 空理真法身,法身即常住。 佛身祇这是,迷人自不悟。 一切若不空,苦厄从何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楞伽宝山:佛教中指难以攀登的修行高峰。
  • 达道人:指达到佛教修行最高境界的人。
  • 乘空:比喻超越世俗,达到精神上的自由。
  • 罗汉:佛教中指已达到解脱的圣者。
  • 悟空:领悟到“空”的真理。
  • 掷锡:抛下锡杖,象征放下世俗的束缚。
  • 缘觉:指通过观察因果关系而觉悟的修行者。
  • 三生:佛教中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 菩萨:指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达到觉悟的修行者。
  • 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泛指一切地方。
  • 诸佛:指所有已经觉悟的佛陀。
  • 妙理:深奥的真理。
  • 法身:佛教中指佛的真实身,即佛的本质。
  • 常住:永恒不变。
  • 佛身:指佛的存在状态。
  • 迷人:指迷惑不解的人。
  • 苦厄:苦难和困境。

翻译

楞伽宝山高耸入云,四面无路可攀登。 只有那些达到最高境界的修行者,才能乘着空灵的精神到达那里。 如果罗汉领悟了“空”的真理,他们就会抛下世俗的束缚,腾空而去。 如果缘觉领悟了“空”的真理,他们就能清醒地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之事。 如果菩萨领悟了“空”的真理,他们就能在十方世界中达到同一境界。 如果诸佛领悟了“空”的真理,他们就能安住于空中的深奥真理之中。 空理即是真正的法身,法身即是永恒不变的。 佛的存在状态就是如此,只是迷惑的人自己不悟。 如果一切都不空,那么苦难和困境将如何超越。

赏析

这首诗偈通过对比不同修行境界的人对“空”的理解,展现了佛教中“空”的概念及其对修行的重要性。诗中,“楞伽宝山”象征着修行的艰难,而“达道人”、“罗汉”、“缘觉”、“菩萨”和“诸佛”则代表了不同的修行阶段和境界。诗人强调,只有真正领悟了“空”的真理,才能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精神的自由和觉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理念,即通过领悟“空”的真理来达到解脱和觉悟。

庞蕴

唐衡州衡阳人,字道玄。嗜佛法,曾谒僧人石头。因厌贪俗,沉家财于洞庭,鬻竹器以为生。后居襄阳,世称庞居士。工诗。有《诗偈》。 ► 207篇诗文

庞蕴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