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言怀

· 魏徵
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 沈沈蓬莱阁,日夕乡思多。 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 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
拼音

所属合集

#九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首夏:初夏,夏季的第一个月。
  • 京辅:古代指京都附近的地区,这里指长安。
  • 杪秋:秋季末期。
  • 三河:古代指黄河以北的三个地区,这里是泛指作者所在之地。
  • 沈沈:深邃的样子,形容蓬莱阁的幽深。
  • 蓬莱阁:传说中的仙山楼阁,这里借指作者的居所或官署。
  • 日夕:傍晚。
  • 乡思多:思乡之情浓郁。
  • 霜剪:形容秋霜如刀裁,削减了台阶上的蕙草。
  • 幽渚:隐蔽的水边,此处指荷塘。
  • 岁芳:一年的花草之美。
  • 沦歇:衰败,凋零。
  • 式微歌:《诗经》中的篇目,表达对时势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翻译

从初夏时节离开京城周边,如今已是秋季末,我滞留在三河之地。深沉的蓬莱阁,傍晚时分总是让我思绪万千,充满乡愁。秋霜如同寒刀,修剪着台阶上的蕙草,清风吹过,连池塘中的荷花也显得更加凄凉。一年的美景似乎瞬间消逝,不禁让我吟唱起那感叹时光流逝的《式微》之歌。

赏析

这首诗是魏徵晚年之作,表达了他对京师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描绘暮秋景色,如霜剪、幽渚,展现了季节的转换和自然的变迁,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引用《式微》一诗,更增添了对仕途浮沉、人生无常的反思,使得全诗情感深沉而富有哲理。

魏徵

魏徵

魏徵,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 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