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吴王避暑宫陶侃读书堂二诗送丁鹤年归武昌一

章华之台浮云空,繁华又到吴王宫。 西山烟光照林麓,南浦云气随蛟龙。 瑶殿金扉倚虚旷,象床玉几生雄风。 忽然梦入紫微内,绡衣雾湿天香中。 梦醒芙容日亭午,但知六月不知暑。 侍臣不敢催鸾舆,辇路光飞洒尘雨。 当时铜雀凌漳河,锦城雪影摇岷峨。 天下苍生苦埃郁,三处较凉谁最多。 东下长江二千里,楼阁高连冶城起。 岂知炎热正如焚,鼎沸难容一杯水。 初忧未破曹刘墙,再欲食鱼还武昌。 回首寒溪旧游处,烟草凄凄耕牧场。 君今归去访遗迹,自古兴亡休叹息。 有酒可献重瞳坟,南望九疑才咫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赋得:古代文人聚会时,按照指定的题目作诗,称为“赋得”。
  • 吴王避暑宫:指古代吴王为了避暑而建的宫殿。
  • 陶侃读书堂:陶侃是东晋时期的著名将领,读书堂可能是他读书的地方。
  • 丁鹤年: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
  • 武昌: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 章华之台:古代建筑名,位于吴国。
  • 西山:山名,可能指吴王宫附近的西山。
  • 南浦:地名,指吴王宫南面的水域。
  • 瑶殿金扉:瑶殿指华丽的宫殿,金扉指金色的门。
  • 象床玉几:象床指用象牙装饰的床,玉几指用玉石制成的桌子。
  • 紫微:古代星象学中的紫微垣,常用来比喻皇宫。
  • 绡衣:轻薄的丝织衣物。
  • 天香:指宫廷中的香气。
  • 芙容:指荷花。
  • 亭午:正午。
  • 鸾舆:皇帝的车驾。
  • 辇路:皇帝车驾行驶的道路。
  • 铜雀:指曹操建的铜雀台。
  • 锦城:指成都,因其繁华如锦而得名。
  • 岷峨:指岷山和峨眉山,位于四川。
  • 鼎沸:形容水沸腾,比喻局势动荡。
  • 曹刘墙:指曹操和刘备的势力范围。
  • 寒溪:地名,可能是诗人曾经游历的地方。
  • 重瞳坟:指古代帝王的坟墓。
  • 九疑:山名,位于湖南省。

翻译

章华之台高耸入云,繁华景象如今又出现在吴王的宫殿中。西山的烟光映照着林间小路,南浦的云气伴随着蛟龙。华丽的宫殿和金色的门扉显得空旷,象牙装饰的床和玉石制成的桌子生出雄壮的风。突然间梦入皇宫之中,轻薄的丝衣在宫廷香气中雾湿。梦醒时已是荷花盛开的正午,只觉得六月天并不知暑热。侍臣不敢催促皇帝的车驾,辇路上光影飞舞,洒下尘雨。

当时的铜雀台高耸于漳河之上,成都的雪影摇曳在岷山和峨眉山之间。天下百姓苦于尘埃和郁闷,三处比较,哪里的凉爽最多?向东下到长江二千里,楼阁高耸,连接着冶城。哪里知道炎热如同焚烧,局势动荡难以容纳一杯水。起初担忧未能打破曹操和刘备的势力,再次想要吃鱼还是回到武昌。回首寒溪旧时的游玩之地,烟草凄凄,已是耕牧的场所。

你今归去探访遗迹,自古以来兴亡不必叹息。有酒可以献给古代帝王的坟墓,向南望去,九疑山就在咫尺之间。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吴王避暑宫和陶侃读书堂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宫廷的繁华与变迁。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章华之台浮云空”、“瑶殿金扉倚虚旷”等,生动地再现了宫廷的壮丽景象。同时,诗人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感慨。最后,诗人以送别丁鹤年归武昌为契机,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友人归乡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历史感和哲理思考。

乌斯道

元明间浙江慈溪人,字继善。乌本良弟。与兄俱有学行。长于诗,意兴高远,飘逸出群。尤精书法。洪武初得有司荐,为永新县令,有惠政。后坐事谪戍定远。放还,卒。有《秋吟稿》、《春草斋集》。 ► 3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