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吴王避暑宫陶侃读书堂二诗送丁鹤年归武昌一

千年陶侃读书堂,故老相传在武昌。 九曲亭前入云路,寒溪下接江流长。 剑池龙去日色薄,梅偃层崖几开落。 书堂为寺寺还荒,惟有青山度黄鹤。 当日读书清夜深,至今遗响闻空林。 千里旌旗入州牧,都在分阴辛苦心。 君溯长江忽归去,政是英雄读书处。 百灵奔走护先丘,就结茅堂倚高树。 平生读书才气多,要回落日挥长戈。 苍天不借丈夫力,鬓霜独奈秋风何。 且访云间入林下,依旧从容咏风雅。 古今穷达贵同风,莫愧前人面如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赋得:古代文人聚会时,以某一主题作诗,称为“赋得”。
  • 吴王避暑宫:指古代吴王在武昌的避暑之地。
  • 陶侃读书堂:陶侃是东晋时期的著名将领,其读书堂在武昌。
  • 九曲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寒溪:地名,可能指一条溪流。
  • 剑池:地名,可能与陶侃有关。
  • 梅偃:梅花凋谢。
  • 书堂为寺:指陶侃的读书堂后来被改建为寺庙。
  • 黄鹤:指黄鹤楼,位于武昌。
  • 分阴:指珍惜时间,不浪费光阴。
  • 先丘:指祖先的坟墓。
  • 落日挥长戈:比喻英勇战斗,即使到了晚年也不放弃。
  • 苍天不借丈夫力:意指天意不助人,即使是大丈夫也难以逆天而行。
  • 鬓霜:指白发,比喻年老。
  • 面如赭:脸色红润,比喻健康或精神焕发。

翻译

千年流传的陶侃读书堂,传说依旧在武昌。九曲亭前的小路通往云端,寒溪与长江相连绵延。剑池中的龙已远去,日光显得黯淡,层层的梅树在山崖间凋谢又开放。书堂变成了荒废的寺庙,只有青山依旧,黄鹤飞过。

当年陶侃深夜读书,至今仍能在空林中听到回响。他珍惜每一分光阴,最终成为州牧,统领千里旌旗。你沿着长江归去,正是英雄读书的地方。百灵鸟聚集守护着祖先的坟墓,你就在高树旁搭建茅屋。

你一生读书,才华横溢,即使夕阳西下也要挥舞长戈。天意不助人,即使是大丈夫也难以逆天而行,秋风中你的白发更显无奈。你且去云间林下,依旧从容地吟咏风雅。古今穷达都追求同样的风骨,不要愧对前人,他们的面容如赭石般红润。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陶侃读书堂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读书价值的肯定。诗中融入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如九曲亭、寒溪、剑池等,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同时,诗人通过对陶侃的赞美,强调了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重要性。最后,诗人鼓励归去的丁鹤年保持从容风雅的态度,不愧对前人的期望,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个人品格的追求。

乌斯道

元明间浙江慈溪人,字继善。乌本良弟。与兄俱有学行。长于诗,意兴高远,飘逸出群。尤精书法。洪武初得有司荐,为永新县令,有惠政。后坐事谪戍定远。放还,卒。有《秋吟稿》、《春草斋集》。 ► 3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