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节轩茅泽民画壁次韵倪云林

· 袁华
前辈风流嗟已矣,看山画里跫然喜。 石脚下插江水清,烟岚杳眇群峰峙。 玩图安得随渔人,桃花源上秦时民。 草木丛深蹊径邃,溪水春波花鸟新。 二尘隔断那能往,胜地虽远神偏亲。 清诗戛玉题壁画,森列琅玕共琪珣。 福地萧森虽只尺,侧身东望嗟风尘。 鱼牙异香尚留意,得与不得宁须嗔。 何如晚节老居士,默究不二心尤勤。 綵衣行酒列孙子,高轩窈窕当南闉。 人生会合良有数,飘散倏忽如烟云。 重来握手成大笑,沧溟水浅三千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晚节:晚年。
  • 轩茅:指茅屋。
  • 泽民:指画中的人物。
  • 次韵:依照所和诗中的韵及其用韵的先后次序写诗。
  • 倪云林:明代画家倪瓒,字云林。
  • 嗟已矣:叹息已经过去。
  • 跫然:形容脚步声。
  • 烟岚:山中的雾气。
  • 杳眇:深远的样子。
  • :耸立。
  • 玩图:欣赏画作。
  • 渔人:指画中的渔夫。
  • 桃花源:理想中的隐居之地。
  • 蹊径:小路。
  • :深远。
  • 二尘:佛教语,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的前二尘。
  • 戛玉:形容声音清脆。
  • 琅玕:美玉。
  • 琪珣:美玉。
  • 福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 萧森:幽深的样子。
  • 只尺:形容距离很近。
  • 侧身:形容小心谨慎。
  • 风尘:指世俗的纷扰。
  • 鱼牙:指珍贵的香料。
  • :生气。
  • 晚节老居士:指晚年修行的居士。
  • 默究:默默地探究。
  • 不二:佛教语,指无二无别,即事物的真相。
  • 綵衣:彩色的衣服。
  • 行酒:敬酒。
  • 孙子:指子孙。
  • 高轩:高大的车子。
  • 窈窕: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
  • 南闉:指南门。
  • 飘散倏忽:形容迅速消散。
  • 沧溟:大海。

翻译

晚年住在茅屋里,看到泽民的画壁,依照倪云林的韵脚写诗。前辈的风流已经过去,看到画中的山景,听到脚步声,感到欣喜。石脚插入清澈的江水中,山中的雾气深远,群峰耸立。欣赏画作,希望能像渔夫一样,进入桃花源,成为秦时的居民。草木茂盛,小路深远,溪水春波,花鸟更新。色、声二尘隔断,无法前往,胜地虽远,但精神上却感到亲近。清脆的诗声题在壁画上,美玉般森列。福地虽近,但侧身东望,叹息世俗的纷扰。珍贵的香料尚且留意,得到与否何必生气。不如晚年修行的居士,默默探究事物的真相,心更加勤奋。穿着彩衣,子孙敬酒,高大的车子停在南门。人生会合有定数,迅速消散如烟云。再次握手大笑,大海的水浅了三千年。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画中的山水景色,表达了对前辈风流的怀念,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石脚下插江水清”、“烟岚杳眇群峰峙”,展现了画中的美景。同时,通过对“桃花源”的提及,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的结尾,通过对“晚节老居士”的描写,展现了对修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会合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越。

袁华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 ► 5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