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费舜臣印月潭三首

· 袁华
户有读书声,门多车辙迹。 丈夫岂长贫,一椽聊止息。 草深蛙鸣池,苔滋蜗篆壁。 俯怜东逝波,仰羡南飞翼。 会心不在远,佳处辄终日。 玉子落文枰,锦囊出缃帙。 相过南山僧,戒律谨三尺。 何如尉迟子,酒肉破孤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chuán):古代指房屋的次梁,这里指简陋的房屋。
  • 蜗篆 (wō zhuàn):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比喻细小的痕迹。
  • 玉子 (yù zǐ):指棋子,这里指下棋。
  • 文枰 (wén píng):指棋盘。
  • 缃帙 (xiāng zhì):古代书籍的浅黄色布套,这里指书籍。
  • 戒律 (jiè lǜ):宗教中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
  • 三尺 (sān chǐ):古代指剑,这里指严格的戒律。
  • 尉迟子 (yù chí zǐ):人名,这里指朋友。

翻译

家中常有读书声,门前常有车辙痕迹。 大丈夫难道会永远贫穷,一间简陋的房屋足以暂避风尘。 草丛深处蛙鸣池塘,苔藓滋生蜗牛爬过的墙壁。 低头怜悯东流的江水,抬头羡慕南飞的鸟儿。 心领神会不在于远行,美好的地方足以让人终日流连。 玉制的棋子落在棋盘上,锦囊中的书籍被取出阅读。 与南山来的僧人相聚,他们严格遵守戒律。 但与朋友尉迟子相聚,酒肉更能打破孤独寂寞。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读书人的生活场景,通过对比自然与人文,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精神追求的向往。诗中“户有读书声,门多车辙迹”展现了主人公的学识与交游,而“一椽聊止息”则体现了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后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草深蛙鸣池,苔滋蜗篆壁”,以及对棋艺和书籍的提及,进一步丰富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最后,通过与僧人和朋友的交往对比,表达了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考和选择。

袁华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 ► 5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