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

箫声凄苦入吴来,隐忍能成报怨才。 县目䱐门观寇入,为涛江上荡城开。 越人白马何劳祭,范子鸱夷亦可哀。 入郢便应频解印,姑胥那忍更迟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䱐门(yǎo mén):古代城门的一种,形似鱼鳞。

翻译

箫声凄苦传入吴地,隐忍之心成就了报仇的才华。眼看着敌寇进入䱐门,像波涛般涌入江城。越人不必费心祭祀白马,范子和鸱夷也值得同情。一旦进入郢城,应该频频解下印信,姑胥怎能再忍受拖延。

赏析

这首古诗描绘了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是中国春秋时期吴国的名将,他为报父仇,忍辱负重,最终帮助吴国复仇。诗中通过箫声凄苦、隐忍能成、䱐门观寇入等描写,展现了伍子胥的忠诚、智慧和果断。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忠臣伍子胥的赞颂和敬佩。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