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七十首李都尉陵从军
势屈难见功,时危易为迹。
大海无圉鳞,高风有矫翼。
靳此万里抟,聊余一偃息。
清时奇遘隐,材士多失职。
小者州邑掾,大则公府辟。
卑颜窃升斗,揽袂承书檄。
寥矣帝者居,永绝渭川迹。
吹箫夕拜相,屠狗朝开国。
顾谓贾少年,兴文何太迫。
诗书一长物,礼乐终奚益。
圣主正当阳,群工但胁息。
富贵垂昌裔,名声施无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圉(yǔ):限制,拘禁。
- 矫翼:振翅高飞。
- 靳(jìn):吝惜,舍不得。
- 抟(tuán):聚集,集中。
- 偃息:休息,安息。
- 遘(gòu):遭遇,遇到。
- 掾(yuàn):古代官府中的属官。
- 辟(bì):征召,选拔。
- 袂(mèi):袖子。
- 檄(xí):古代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 渭川:指渭水流域,比喻朝廷或中央政权。
- 贾(gǔ):商人。
- 当阳:指天子,皇帝。
- 昌裔:后代,子孙。
翻译
在势力被削弱时难以立功,在时局危急时容易留下痕迹。大海无法限制游动的鱼群,高风却能让鸟儿振翅高飞。我吝惜这万里聚集的机会,暂且休息一下。在清平时代,奇遇隐匿,有才能的人多失去职位。小的成为州县的属官,大的则被公府征召。他们卑微地窃取微薄的俸禄,挥袖接受文书的命令。皇帝的居所是多么的寥落,永远断绝了渭水流域的痕迹。夜晚吹箫的人在朝夕之间拜相,屠狗的人在早晨开国。回头对年轻的商人说,兴办文化何必如此急迫。诗书不过是多余之物,礼乐最终又有何益处。圣明的君主正当天命,群臣只能屏息静听。富贵将传承给昌盛的后代,名声将永远流传。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清平时代才士失职的感慨,以及对权力中心变迁的深刻洞察。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如“大海无圉鳞”与“高风有矫翼”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势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诗中的“吹箫夕拜相,屠狗朝开国”等句,讽刺了权力更迭的荒诞,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态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王世贞对时代变迁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