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顺天:地名,今北京一带。
- 蹇中丞:人名,蹇义,明朝官员。
- 呼韩:古代匈奴的一个部落。
- 款塞:敲打边塞的门,表示归顺。
- 刁斗:古代军中用具,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敲击报时。
- 铙歌:古代军中乐器铙的演奏声,常用于军乐。
- 越裳:古代南方的一个国家,这里指边远地区。
- 茂苑:繁茂的园林。
- 棠千树:指棠梨树很多。
- 渔阳:地名,今河北省境内。
- 麦两岐:麦子长出两根穗,象征丰收。
- 胙茅:古代祭祀时用来垫祭品的茅草,这里指祭祀。
- 调鼎:古代官职,负责调和五味,比喻辅佐君主治理国家。
- 赞无为:赞扬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翻译
我骑马来到顺天,卷起红色的旗帜,正是匈奴的呼韩部落归顺的时候。 边塞的烽火不再惊扰夜间的刁斗声,铙歌的乐声却传到了遥远的越裳国。 听说茂苑里有千棵棠梨树,行走间又见到渔阳的麦田长出了双穗。 即使有祭祀大国的荣耀,也不如在朝中辅佐君主,实行无为而治。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边疆和平、国家繁荣的景象,通过“呼韩款塞”和“烽火不惊”等意象,表达了边疆安宁的喜悦。诗中“茂苑棠千树”和“渔阳麦两岐”进一步以自然景象象征国家的富饶和繁荣。结尾的“调鼎赞无为”则体现了诗人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即通过无为而治达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于和平与繁荣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