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怀
文景体恭俭,陈粟俯丘山。
易世因其资,气欲盖九纮。
柏梁既以灾,建章遂造天。
蜀汉穷材木,少府罄金钱。
原麓既如髡,闾井宁不然。
感此池上翁,精灵泣帝前。
天心虽仁爱,毋乃滋倒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文景:指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位皇帝以节俭著称。
- 陈粟:陈年的粮食。
- 丘山:比喻堆积如山。
- 易世:改朝换代。
- 九纮:指天下。
- 柏梁:汉代宫殿名。
- 建章:汉代宫殿名,规模宏大。
- 蜀汉:指四川一带。
- 少府:官名,掌管皇室财政。
- 罄:用尽。
- 原麓:山脚。
- 髡:剃发,比喻山林被砍伐。
- 闾井:乡里,泛指民间。
- 精灵:指神灵。
- 滋:增加。
- 倒悬:比喻极其困苦的境地。
翻译
汉文帝和汉景帝以节俭著称,陈年的粮食堆积如山。改朝换代后,新君依赖前朝的资源,奢侈之气欲盖过天下。柏梁宫遭受火灾,于是建造了高耸入云的建章宫。从四川到汉中,竭尽木材资源,少府的金钱也被耗尽。山林被砍伐得如同剃发,民间又怎能幸免?感受到这一切的池边老翁,在神灵面前哭泣。虽然天意仁爱,但这样的奢侈不是在增加人民的困苦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汉文帝、汉景帝的节俭与后世帝王的奢侈进行对比,揭示了奢侈浪费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同时,通过对池上翁的描写,寄托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天意的质疑,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