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李翁少偕计公车不第遂弃归以长君翰林封顾翁时时称乡贡进士扁舟见访谈诗论世事多感慨不平语于其别也赠之一诗
拂袖公车成隐心,玺书元解觅山深。
逃名不作唐供奉,得句还称李翰林。
老向唾壶翻击节,愁来挟瑟问知音。
丹崖丹水春何限,莫忆寻常卖骏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拂袖:挥袖,表示离开或放弃。
- 公车:古代官府的马车,这里指官职。
- 玺书:皇帝的诏书。
- 元解:指皇帝的诏书中有解除职务的内容。
- 逃名:逃避名声,不求闻达。
- 唐供奉:唐代官职,这里指官场。
- 李翰林:指李姓的翰林学士,这里可能指李翁。
- 唾壶:古代用来吐痰的小壶,这里比喻不屑一顾的事物。
- 击节:敲打节拍,表示赞赏或激动。
- 挟瑟:带着瑟(一种古代乐器),这里指寻求知音。
- 知音:理解自己的人。
- 丹崖丹水:美丽的山水,这里指隐居之地。
- 卖骏金:指卖掉好马换取金钱,比喻放弃高尚的追求。
翻译
挥袖离开官场,心中已决定隐居,皇帝的诏书解除了我的职务,让我去寻找深山。我逃避名声,不愿做唐代的供奉官,但我的诗句却被称为李翰林之作。老来对那些不屑一顾的事物击节赞赏,忧愁时带着瑟寻找知音。那美丽的山水春天无限美好,不要总想着卖掉骏马换取金钱的寻常事。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王世贞对官场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拂袖公车”和“玺书元解”描绘了诗人离开官场的决心和皇帝的恩准,而“逃名不作唐供奉”则体现了诗人对名声的不屑。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唾壶翻击节”和“挟瑟问知音”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在隐居生活中对诗艺的追求和对知音的渴望。最后,“丹崖丹水春何限”一句,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寄托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无限憧憬,而“莫忆寻常卖骏金”则是对世俗追求的否定,强调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重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