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放言

· 成鹫
三尺胡床七尺躯,横身无计笑区区。 清谈我不如夷甫,嫚骂谁能恕灌夫。 紫陌追风鸣叱拨,华堂秉烛醉屠苏。 茂陵多病曾知否,日夕吟呻独向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胡床:古代的一种坐具,类似于现在的椅子。
  • 区区:微小,这里指微不足道的烦恼。
  • 夷甫:指东晋时期的王衍,以清谈著称。
  • 嫚骂:轻蔑的责骂。
  • 灌夫:西汉时期的人物,以直言不讳著称。
  • 紫陌:指京城的道路。
  • 叱拨:古代马的一种叫声。
  • 华堂:华丽的厅堂。
  • 屠苏:古代的一种酒,常用于节日饮用。
  •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这里可能指汉武帝。
  • 吟呻:呻吟,这里指病痛中的呻吟。
  • 向隅:面向角落,形容孤独无助。

翻译

我这七尺之躯,只能躺在三尺的胡床上,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只能苦笑自己的微不足道。在清谈方面,我自愧不如王衍,而在直言不讳上,又有谁能像灌夫那样得到宽恕呢?在京城的道路上,我曾骑马追风,发出叱拨的马鸣;在华丽的厅堂里,我曾举杯畅饮屠苏,沉醉其中。但这些繁华已成过去,如今我病重在床,汉武帝若知,是否会知道我日夜呻吟,孤独地面向角落?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过去的风光与现在的病痛,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过去的怀念。诗中“三尺胡床七尺躯”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病态,而“紫陌追风”与“华堂秉烛”则回忆了往昔的繁华。结尾的“茂陵多病曾知否,日夕吟呻独向隅”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对过去辉煌的无限怀念。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