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流暴涨阡陌淹没破寺宛在水中邑明府姚齐州拿舟过访快谈日夕乃别即事赋赠

· 成鹫
野寺停舟当下车,问津刚遇老长沮。 抛将吏事谈骚雅,借得僧房视簿书。 四座风生能偃草,一朝水到便成渠。 相寻相送还相笑,笑我临渊不羡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西流暴涨:指河水因大雨而水位急剧上升。
  • 阡陌:田间的小路。
  • 邑明府:古代对地方官的尊称。
  • 姚齐州: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寻求途径或尝试了解。
  • 老长沮: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 骚雅:指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
  • 偃草:使草倒伏,比喻言论或行为影响大。
  • 羡鱼:出自《汉书·董仲舒传》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指空想不如实际行动。

翻译

河水因大雨暴涨,田间小路被淹没,那座破旧的寺庙仿佛矗立在水中。邑明府姚齐州乘舟来访,我们愉快地交谈直至日落才分别。我即兴赋诗赠予他。

我停舟上岸,恰逢老长沮询问渡口。我们抛开官务,谈论文学艺术,借用僧房处理文书。我们的谈话如风生四座,能使草木倒伏;如水流汇聚,自然成渠。我们相寻又相送,最后相视而笑,笑我虽临渊却并不羡慕那些鱼。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与邑明府姚齐州在特殊天气下的相会与交谈。诗中通过“西流暴涨”和“破寺宛在水中”的景象,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后文通过“抛将吏事谈骚雅”和“借得僧房视簿书”展现了两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公务的暂时放下。结尾的“笑我临渊不羡鱼”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超然态度,不羡慕世俗的繁华,而是享受当下的交流与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文学的珍视。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