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先辈:对前辈的尊称。
- 何子明:人名,诗中的先辈。
- 经生:指读书人。
- 丹梯:红色的阶梯,比喻通往高处的路径。
- 赤脚:光着脚,形容朴素或自然的状态。
- 赤城:地名,也指仙境。
- 假:借。
- 胡床:古代的一种坐具。
- 塞默:沉默不语。
- 逢迎:迎接,接待。
翻译
这里曾是何子明先生读书的地方,如今不再有书声,只剩下水声潺潺。百尺高的瀑布泉水,谁能知道它的主人?千秋的崖石,只有它独自闻名。红色的阶梯通往深邃的峡谷,光着脚走在没有尘埃的赤城之地。更想借用您的读书之地,坐在胡床上,默默地谢绝一切迎接。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何子明先生读书处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往昔读书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不复书声但水声”一句,巧妙地将书声与水声对比,突出了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后文通过对瀑布、崖石、丹梯、赤城的描绘,展现了读书处周围的自然风光,同时也隐喻了读书人的高洁品格和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纷扰世界的拒绝态度。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
成鹫的其他作品
- 《 和家葆羽见过韵 其一 》 —— [ 明 ] 成鹫
- 《 熊国博远庵入粤谒范中丞宿大通见赠赋答 》 —— [ 明 ] 成鹫
- 《 写影 》 —— [ 明 ] 成鹫
- 《 社集香莲庵同赋初秋野望用酡字 》 —— [ 明 ] 成鹫
- 《 和南岳僧雪庵来韵兼订入山之约 》 —— [ 明 ] 成鹫
- 《 长至日晤宪公胡子树于崧台署中赋此 》 —— [ 明 ] 成鹫
- 《 题许苍岚明府行乐图 》 —— [ 明 ] 成鹫
- 《 夕霞 》 —— [ 明 ] 成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