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雅颂二十四首同翠渠作清平擒贼

· 祁顺
道民在教化,学校为之基。 人心具理义,无间夏与夷。 圣朝广文治,都宪司纲维。 作兴得良法,士类忻逢时。 古来庶富教,孔氏有成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道民:指引导民众。
  • 教化:教育和感化。
  • 为之基:作为基础。
  • 具理义:具备理性和义气。
  • 无间:没有差别。
  • 夏与夷:指中原文化和边远民族文化。
  • 圣朝:对当时朝廷的美称。
  • 广文治:广泛推行文治。
  • 都宪:指都察院,负责监察的机构。
  • 司纲维:掌管法律和秩序。
  • 作兴:兴起,发展。
  • 良法:好的法律或政策。
  • 士类:士人,指读书人。
  • 忻逢时:高兴地遇到好时机。
  • 庶富教:指富民和教育。
  • 孔氏:指孔子。
  • 成规:成熟的规则或方法。

翻译

引导民众在于教育和感化,学校是这一过程的基础。人心本就具备理性和义气,无论是中原还是边远民族,都没有差别。在圣明的朝廷广泛推行文治的背景下,都察院掌管着法律和秩序。通过发展得到了好的法律和政策,士人们高兴地遇到了好时机。自古以来,富民和教育就是孔子的成熟规则。

赏析

这首诗强调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无论民族如何,人心都具备理性和义气,因此教育是引导民众的基础。诗中赞美了当时的朝廷广泛推行文治,通过良法和政策使得士人得以发展,体现了对教育和文化普及的重视。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富民和教育的重要性,展现了作者对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祁顺

明广东东莞人,字致和,号巽川。天顺四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进郎中。成化中使朝鲜,不受金缯,拒声伎之奉。累官至江西左布政使。有《石阡府志》、《巽川集》。 ► 5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