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杂咏三十韵

· 成鹫
倚杖柴门送夕曛,长歌三复北山文。 了无痴梦投青琐,止有閒身伴白云。 沙市晚喧饶笋蕨,村童久住厌辛荤。 斋厨午后无烟火,自把茶瓯对此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夕曛:傍晚的阳光。
  • 北山文:指北山的文章或诗篇,这里可能指作者自己的作品。
  • 青琐:古代宫门上的一种装饰,借指宫门或显贵之家。
  • 閒身:空闲的身躯,指无官职或无事可做的人。
  • 笋蕨:竹笋和蕨菜,这里泛指蔬菜。
  • 辛荤:辛辣和荤腥的食物。
  • 斋厨:僧人的厨房,也指素食。
  • 茶瓯:茶杯。

翻译

我倚着拐杖站在柴门外,目送着夕阳的余晖,一遍遍吟唱着北山的诗文。心中已无痴梦向往宫门,只有空闲的身躯与白云为伴。沙市上晚间热闹,充满了笋蕨的叫卖声,村童们久居此地,已厌倦了辛辣荤腥的食物。午后僧人的厨房里没有炊烟,我便自己拿起茶杯,对着这宁静的景象品茶。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繁华的超脱。诗中“倚杖柴门送夕曛”一句,既展现了作者的悠闲姿态,又透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后文通过对比沙市的热闹与斋厨的清静,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追求心灵自由与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