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萧明经邻翼

· 成鹫
昨日人窥董傅园,今朝客散翟公门。 羞将雉性求田宅,止有萤灯付子孙。 郢匠岂堪还斲鼻,楚些无复更招魂。 劳生欲别非难别,忍泪相辞勿复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董傅园:指董仲舒的园子,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这里用以指代高雅的学问之地。
  • 翟公门:翟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夫,因其门庭若市而闻名,后用来比喻门庭冷落。
  • 雉性:雉是一种鸟,这里比喻人的本性或志向。
  • 萤灯:比喻微弱的光亮,这里指微薄的遗产或学识。
  • 郢匠:指楚国的能工巧匠,这里比喻技艺高超的人。
  • 斲鼻:斲(zhuó),削;鼻,指鼻尖上的微尘,比喻极细微的东西。这里比喻精细的技艺。
  • 楚些:楚辞中的“些”字,这里指楚国风格的诗文。
  • 招魂:古代一种仪式,用来召唤死者的灵魂。
  • 劳生:指辛苦的生活。

翻译

昨天还有人探访学问高深的董仲舒的园子,今天却已门庭冷落,无人问津。我羞于以雉鸟的本性去追求田宅,只留下微弱的学问传承给子孙。技艺高超的工匠也无法再雕琢细微之处,楚国风格的诗文也无法再召唤逝去的灵魂。辛苦的生活中,离别并不难,但忍住泪水告别时,不必再多言。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学问传承的重视。通过对比董傅园与翟公门的景象,诗人揭示了人世间的无常和变迁。诗中“雉性”与“萤灯”的比喻,体现了诗人对物质追求的淡漠和对精神传承的珍视。结尾的“劳生欲别非难别”则深刻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无奈与哀伤。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