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李商隐二首

· 崔珏
【其一】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乾。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其二】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拼音

译文

【其一】 成纪郎官名字叫李义山,身归黄土让人空怀长叹。 诗词树林的枝叶已落尽,学术界的浪涛一夜枯乾。 狂风暴雨把那灯烛吹灭,姓名一直在我心中思念。 他应该到世外攀折玉树,身著霓裳登上那仙人坛。 【其二】 空怀有凌云万丈的高才,一生胸襟不曾片刻展开。 鸟啼花落斯人归于何处,竹死桐枯凤鸟不再飞来。 良马不遇足因无主而弯,知音痛失心由断弦而哀。 冥府不用感叹阴阳相隔,又有文星送入坟墓中来。

注释

成纪:古县名,战国时设置,县址大约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星郎:《后汉书·明帝纪》:“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谓群臣曰:‘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则民受殃,是以难之。’”后因称郎官为“星郎”。 适归:往归、归向。 高壤:一作“黄壤”,土丘。 词林:词坛,借指文学界。 学海:喻指学术界。 波澜: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 琪树:仙境中的玉树。 霓裳(ní cháng):神仙的衣裳。相传神仙以云为裳。一作“霓衣”。 绛坛:一作“玉坛”。 凌云: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 襟抱:怀抱之意。这里指远大的理想。 竹死桐枯:传说中的凤凰非甘泉不饮,非竹不食,非梧桐不栖。这里是说社会残酷地剥夺了李商隐生存下去的条件。 踠(wǎn):屈曲、弯曲。 绝弦:断绝琴弦,喻失去知音。《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九泉:犹黄泉。指人死后的葬处。 三光:古人以日月星为三光。 文星:文曲星,传说中天上掌管人间文事的星宿,通常指富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哭李商隐》是唐代诗人崔珏的组诗作品,共二首。第一首诗表达对亡友李商隐的深切悼念,同时赞叹其文学奇才,感慨其不幸的命运遭遇;第二首诗说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又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全诗行文酣畅,情辞并茂,作者对友人深挚的哀悼之意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赏析

这两首诗是情辞并茂的悼友诗。李商隐是一代才人。李商隐的诗辞采精工富丽,韵调婉转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由于政治宗派斗争的原因,这样的大诗人病死于荥阳后,文坛竟然出奇地沉默,极少有人赋诗撰文来纪念他。现存的当时悼念李商隐的诗仅有两首。这珍贵的两首《哭李商隐》诗出自李的挚友、诗人崔珏之手。 第一首诗表达对亡友李商隐的深切悼念,同时赞叹其文学奇才,感慨其不幸的命运遭遇。全诗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人读了潸然泪下,生出同感,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第二首,崔珏说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而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鞭辟和对才人的叹惜。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仕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中间两联,承首联而写“哭”。李商隐有《流莺》诗:“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以伤春苦啼的流莺,因花落而无枝可栖,自喻政治上的失意。崔诗“鸟啼花落人何在”,则用“鸟啼花落”烘托成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力,悲悼的意味更浓。 第四句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去世。《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足见其高贵。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李商隐在科第失意时,曾把排抑他的人比作嗜食腐鼠的鸱鸟,而自喻为鹓雏。(《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当时凤在,就无桐可栖,无竹可食。此时竹死,桐枯,凤亡,就更令人悲怆了。此句用字平易、精审,可谓一哭三叹也! “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要归之于压制人才的黑暗的政治现实。一般人都为此深感悲愤,何况作为李商隐的旧交和知音呢?“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春秋时,俞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作者借此故事,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尾联作者独运匠心,采用了“欲进故退”的手法,荡开笔触,不说自己的悲哀,却用劝慰的语气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意思是说: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这其实既不是安慰亡友,也不是诗人自慰。李商隐潦倒一生,郁郁而逝,人世既不达,冥间不可期。因此说,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痛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反进一层”之法。 撼动人心的悲恸,是对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这两首诗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誉得愈高,惜得愈深,哭得愈痛,感情的抒发就愈加浓烈,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愈有力,诗篇感染力就愈强。互为依存,层层相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成纪:古县名。
  • 高壤:高地。
  • 词林:词坛。
  • 学海:学术的海洋。
  • 物外:世俗之外。
  • 琪树:仙境中的玉树。
  • 绛坛:道教的祭坛。
  • 凌云万丈才:形容才华极高。
  • 襟抱:胸怀。
  • (wǎn):弯曲。

翻译

【其一】成纪星郎叫李商隐,刚刚归去高地就只能抱长叹。词坛那枝叶在三春时都已落尽,学术海洋的波澜一夜之间也干涸。风雨已经把灯烛吹灭,他的姓名却长久留在人们齿间让人寒心。只应到世俗之外去攀那仙境的玉树,穿上霓裳登上那道教的绛坛。 【其二】空自辜负那凌云的万丈才华,一生的胸怀从未曾展开。鸟啼花落时他人在哪里,竹子死了桐树枯了凤凰也不来了。好马因为没有主人而腿弯曲,旧的知心朋友因他逝去而像伯牙绝弦那样哀伤。九泉之下不要感叹三道光芒相隔,又送那颗文曲星进入了夜台。

赏析

这两首诗是崔珏为悼念李商隐而作。第一首诗中高度赞誉了李商隐在词坛与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将其比作词林的枝叶和学海的波澜,然而却突然逝去,令人叹息。同时也描绘了他超凡脱俗的形象。第二首诗则强调了李商隐的满腹才华未得施展、一生抱负未能实现,用鸟啼花落、竹死桐枯来映衬其离世的悲哀,用良马、绝弦来表现世人对他的惋惜与伤痛。最后表达了对他离世的不舍与哀悼。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崔珏对李商隐深切的敬意与痛惜之情,感情真挚而深沉。整体语言优美,用典贴切,意境深远,很好地传达了对李商隐的追思与惋惜。

崔珏

唐贝州清河人,字梦之。曾寄居江陵。宣宗大中间登进士第。曾为崔铉幕僚。被荐入朝,任校书郎。出为淇县令,有惠政,迁侍御史。工诗,与李商隐为友,诗风工丽旖旎。以咏鸳鸯诗著称,时号崔鸳鸯。有集,已佚。 ► 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