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

相如只谢病,子敬忽云亡。 岂悟瑶台雪,分彫玉树行。 清规留草议,故事在封章。 本谓山公启,而今殁始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相如:指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此处比喻苏公。
  • 谢病:以病为由辞官或拒绝出仕。
  • 子敬:指三国时期吴国的顾雍,字子敬,此处比喻苏公。
  • 云亡:去世。
  •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比喻高洁之地。
  • :同“雕”,雕刻,此处指雕琢的美玉。
  • 玉树:比喻才德出众的人。
  • 清规:清廉的规矩或行为准则。
  • 草议:草拟的议案或建议。
  • 故事:旧事,指苏公的功绩和事迹。
  • 封章:封存的文书或记录。
  • 山公:指晋代的山涛,以荐贤著称,此处比喻苏公。
  • :去世。
  • 始扬:才开始被人们所知晓或赞扬。

翻译

苏公如同司马相如只是因病辞官,又如顾雍突然间离世。 谁能想到这高洁如瑶台雪的人,他的才华和品德如同玉树般被雕刻。 他的清廉规矩留在了草拟的议案中,他的事迹被封存在文书里。 原本以为他的功绩会像山涛那样被后人所知,然而他去世后才开始被人们赞扬。

赏析

这首挽歌词表达了对苏公去世的哀悼和对他的功绩的赞扬。诗中通过比喻和典故,将苏公比作历史上的贤人,强调了他的清廉和才华。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遗憾,即苏公的功绩在他去世后才开始被人们所认识和赞扬,暗示了苏公生前可能并不为世人所充分了解和赏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苏公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不朽功绩的肯定。

张九龄

张九龄

张九龄,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 2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