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王建有赠

· 张籍
年状皆齐初有髭,鹊山漳水每追随。 使君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 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 经今三十馀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年状:年龄和外貌。
  • (zī):胡须。
  • 鹊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处山名。
  • 漳水:河流名,在今河北省境内。
  • 使君:古代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称。
  • 听易:听讲《易经》。
  • 处士:指未做官的士人。
  • 庭中:院子里。
  • 新作:新写的诗。
  • 相借问:互相请教。
  • 闲求义尽:深入探讨诗文的含义。
  • 寻思:思考,探讨。
  • 经今:至今。
  • 馀年:多年。
  • 还同昨日时:感觉就像昨天一样。

翻译

我们年龄和外貌都相仿,初次见面时都已长出了胡须。在鹊山和漳水边,我们时常相伴而行。在使君的座下,我们一同聆听《易经》的讲解;在处士的庭院中,夜晚我们聚在一起吟诗作对。新写的诗句完成后,我们互相请教;闲暇之余,我们深入探讨诗文的含义,共同思考。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回忆起来,感觉就像昨天一样。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回忆与王建的交往,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共同的学术追求。诗中“年状皆齐初有髭”一句,既表明了两人年龄相仿,又暗示了他们早年的交往。后文通过“鹊山漳水每追随”等句,描绘了他们一同游历、学习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最后一句“却说还同昨日时”,则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对比,突出了友情的历久弥新。

张籍

张籍

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秋思》等。 ► 4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