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歊台送韦

· 许浑
云起高台日未沈,数村残照半岩阴。 野蚕成茧桑柘尽,溪鸟引雏蒲稗深。 帆势依依投极浦,钟声杳杳隔前林。 故山迢遰故人去,一夜月明千里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凌歊(xiāo)台: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指韦姓的朋友。
  • 残照:夕阳的余晖。
  • 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常用于养蚕。
  • 蒲稗(bài):蒲草和稗草,水边常见的植物。
  • 极浦:遥远的水边。
  • 杳杳(yǎo):形容声音悠远。
  • 迢遰(dié):遥远。

翻译

云雾缭绕的高台上,太阳还未沉落,几处村庄在夕阳的余晖中半隐半现。野蚕已经结成了茧,桑树和柘树的叶子都被吃光了,溪边的鸟儿引领着雏鸟在深深的蒲草和稗草中穿梭。帆船依依不舍地驶向遥远的水边,钟声悠远地穿过前方的树林。故人的山川遥远,故人已经离去,一夜之间,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千里之外的心。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凌歊台送别韦姓朋友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别离的惆怅。诗中“云起高台日未沈”一句,既描绘了高台上的云雾和夕阳,又隐喻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不舍。“野蚕成茧桑柘尽”等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进一步以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去后的孤寂和思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许浑诗歌的独特魅力。

许浑

许浑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5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