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李拾遗:即李泌,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拾遗。
- 北来尘:指来自北方的消息或使者。
- 故人:指已故的朋友或亲人。
- 先皇:指已故的皇帝。
- 罪己:自责,自我反省。
- 触龙鳞:比喻直言进谏,触怒君王。
翻译
在这遥远的天涯,不时传来北方的风尘, 因为谈论他人,而提及了已故的朋友。 也是因为先皇能够自我反省, 在殿前,他频繁地听到直言进谏,触怒自己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李拾遗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朝廷中直言进谏的风气。诗中“北来尘”寓意着消息的传递,而“故人”则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后两句赞扬了先皇能够自我反省的品质,以及在朝堂上能够容忍直言进谏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政治清明、君臣和谐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怀古诗。

崔道融
崔道融,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其中一些作品较有社会意义,如《西施滩》否定“女人祸水”的传统观念,为西施鸣不平,诗曰:“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田上》写农民冒雨夜耕的辛劳。《寄人》、《寒食夜》等诗亦为佳作。崔道融的诗作和罗隐一样,流传的不多。其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其中《牧竖》一诗流传较广。
► 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