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课最力已陈,赏延恩复博。
垂衣深共理,改瑟其咸若。
首路回竹符,分镳扬木铎。
戎程有攸往,诏饯无淹泊。
昭晰动天文,殷勤在人瘼。
持久望兹念,克终期所托。
行矣当自强,春耕庶秋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计:古代地方官在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称为上计。
- 河洛:指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区,泛指中原地区。
- 课最:考核政绩或军功时,列为优等。
- 赏延:赏赐延及于后代。
- 垂衣:形容天下太平,无为而治。
- 改瑟:改变政策或措施。
- 咸若:全都如此。
- 竹符:古代朝廷调兵时所用的符契,用竹制成。
- 分镳:分道而行。
- 木铎: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
- 戎程:军事行程。
- 诏饯:皇帝下诏送行。
- 淹泊:停留。
- 昭晰:清楚明白。
- 人瘼:人民的疾苦。
- 克终:能够坚持到最后。
- 所托:所依赖或所寄托的人或事物。
- 自强:自我勉励,奋发图强。
- 春耕:春季播种之前,耕耘土地。
- 秋获:秋季的收获。
翻译
每三年一次,地方官会上报政绩,各国使节也会聚集到中原地区。考核政绩优秀者,会得到恩赏并延及后代,恩泽广泛。天下太平,政策得当,一切都井然有序。出发时带着竹符,分道扬镳,敲响木铎以示警醒。军事行程有序进行,皇帝下诏送行,不作停留。政令清晰,关注人民的疾苦。持久地期望这些措施能够成功,希望能够坚持到最后。现在正是奋发图强的时候,就像春耕之后期待秋天的丰收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唐朝时期所作,表达了对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期望。诗中通过“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展现了朝廷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以及各国使节的聚集,体现了唐朝的强盛和国际地位。诗中“垂衣深共理,改瑟其咸若”描绘了理想中的政治状态,即无为而治,政策得当。最后,诗人以“行矣当自强,春耕庶秋获”作结,鼓励人们自强不息,期待国家如春耕后的秋收一样,能够收获丰硕的成果。整首诗语言庄重,意境深远,体现了张九龄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