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

蝉嘶玉树枝,向夕惠风吹。 幸入连宵听,应缘饮露知。 思深秋欲近,声静夜相宜。 不是黄金饰,清香徒尔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sī):鸣叫。
  • 玉树:比喻美好的树。
  • 向夕:傍晚。
  • 惠风:和风。
  • 连宵:连续的夜晚。
  • 饮露:蝉以露水为食,这里指蝉的生活习性。
  • 清香:清新的香气。
  • 徒尔为:只是这样而已。

翻译

蝉在玉树的枝头鸣叫,傍晚时分,和风吹拂。 幸运地能在连续的夜晚听到它的声音,这应该是因为它以露水为食的缘故。 思绪随着秋天的临近而加深,它的声音在静夜中显得格外适宜。 它并非拥有黄金般的光泽,只是散发着清新的香气而已。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蝉在玉树枝头的鸣叫,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夜晚的向往。诗中,“蝉嘶玉树枝”一句,既描绘了蝉的形象,又通过“玉树”这一比喻,赋予了蝉鸣以高洁的意象。后文通过对蝉声的细腻描写,以及对秋天和夜晚的联想,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意境。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张九龄

张九龄

张九龄,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 2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