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道者

· 张蠙
华阳洞里持真经,心嫌来客风尘腥。 惟餐白石过白日,拟骑青竹上青冥。 翔螭岂作汉武驾,神娥徒降燕昭庭。 长生不必论贵贱,却是幽人骨主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华阳洞:传说中的仙境,位于华山。
  • 持真经:持有道教的经书,指修炼道法。
  • 心嫌:心中厌恶。
  • 风尘腥:指世俗的污浊和纷扰。
  • 白石:道教中认为可以食用的仙石,象征纯净。
  • 青竹:常被用来象征道士或隐士。
  • 青冥:天空,指高远的地方。
  • 翔螭:传说中的神兽,形似龙而无角。
  • 汉武:汉武帝,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喜好神仙之术。
  • 神娥:神话中的仙女。
  • 燕昭:燕昭王,古代君王,传说中曾有仙女降临其庭。
  • 长生:道教追求的长生不老。
  • 幽人:隐士,指追求道家生活的人。
  • 骨主灵:指人的灵魂或精神。

翻译

在华阳洞中,我持守着道教的真经, 心中厌恶那些来访者带来的世俗污浊。 我只愿食用白石,度过每一个纯净的日子, 打算骑着青竹,飞向那高远的天空。 飞翔的神兽不会成为汉武帝的坐骑, 美丽的仙女也徒然降临燕昭王的庭园。 长生不老不必讨论贵贱, 只有那些隐士的灵魂才是真正的主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在华阳洞中修炼的生活理想。诗人通过对华阳洞、白石、青竹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弃和对道教清净生活的向往。诗中“翔螭岂作汉武驾,神娥徒降燕昭庭”一句,既显示了对帝王权贵的超然态度,也强调了道教追求的独立和自由。最后两句则深刻表达了道教对于长生和精神追求的理解,认为真正的长生和灵性不受世俗贵贱的限制,而是属于那些追求道家生活的隐士。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唐代道教诗歌的特色。

张蠙

张蠙,生卒年不详,字象文,清河(今属河北)人。成通中,屡举进士不第,与许裳、张乔等合称“咸通十哲”。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历栎阳尉、犀浦令。王建称帝,拜膳部员外郎,为金堂令。后主王衍游大慈寺,见蠙壁间题诗,甚爱赏之,欲召掌制诰,为宦官朱光嗣所阻。有《张蠙诗集》二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 10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