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省祭官还乡

· 陈繗
江东城阙楚江东,几度霜华阅历中。 头角已看今日变,衣冠不与旧时同。 乌龙潭上三秋月,白鹭洲边一棹风。 归去为家来为国,亲恩难掩主恩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城阙(chéng què):城门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
  • 霜华:指霜,因其洁白如花,故称。
  • 头角:比喻青少年的气概或才华。
  • 衣冠:指服饰、穿戴,也用来指代文明礼仪。
  • 乌龙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白鹭洲:地名,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是长江中的一个沙洲。
  • 棹风:指乘风划船。
  • 归去为家来为国:指回家是为了家庭,出来工作是为了国家。
  • 亲恩难掩主恩隆:指父母的恩情虽然深厚,但君主的恩典更为重要。

翻译

在江东的城池,楚江的东岸,我多次经历霜降,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如今,我的才华已经显现,我的服饰和举止也与过去不同。 乌龙潭上的秋月,白鹭洲边乘风破浪的船只。 我回家是为了家庭,出来工作是为了国家,虽然父母的恩情深厚,但君主的恩典更为重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东的城池中,历经岁月变迁,个人才华得以展现,服饰举止也随之改变的情景。诗中通过对乌龙潭秋月和白鹭洲边船只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君主恩典的重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个人成长和国家责任的深刻思考。

陈繗

陈繗,琼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进士,翰林院检讨。有《唾馀集》。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八。陈繗诗,以民国二十四年海南书局印《海南丛书》第五集《唾馀集》为底本。 ► 2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