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
唐之英主太宗尔,太原开基安可侈。
掩耳先为突厥臣,化家独赖世民子。
剪薛除萧诸伪夷,擒充戮窦群凶止。
白旄黄钺六年收,玄武霜戈今日起。
宇宙功高人共推,禁门蹀血谁能已。
显德初传百善臻,贞观政要千年纪。
文武之用各随时,谏争无讳从兹始。
师古王图未足多,世南圣德何须拟。
为忠为良岂异臣,及尧及舜惟徵耻。
瀛洲二九漫标形,凌烟三八徒誇美。
可怜侯许亦丹青,托孤亡赖归英李。
长孙终奈雉奴何,女王竟属才人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 太原开基:指唐太宗在太原起兵,开创了唐朝的基业。
- 掩耳:比喻故意不听或装作不知道。
- 突厥:古代中亚的一个游牧民族。
- 化家:指治理家庭,这里指治理国家。
- 世民子:指唐太宗李世民。
- 剪薛除萧:指唐太宗平定了薛举和萧铣的叛乱。
- 擒充戮窦:指唐太宗擒获并处死了王世充和窦建德。
- 白旄黄钺:古代军旗和兵器,代表军权。
- 玄武:指玄武门,唐太宗在此发动政变,夺取皇位。
- 蹀血:指流血,这里指政变中的杀戮。
- 显德:唐太宗的年号。
- 贞观政要: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要事的书籍。
- 谏争无讳:指直言进谏,无所顾忌。
- 师古王图:指效法古代贤王,图谋国家大业。
- 世南圣德:指唐太宗的德行。
- 瀛洲二九:指瀛洲的十八学士,唐太宗时期的著名文人。
- 凌烟三八:指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唐太宗时期的著名将领。
- 侯许:指侯君集和许敬宗,唐太宗时期的官员。
- 托孤:指将孤儿托付给他人。
- 英李:指英明的李氏家族。
- 长孙:指长孙无忌,唐太宗的重要辅臣。
- 雉奴:指唐高宗李治,唐太宗的儿子。
- 女王:指武则天,后来的女皇。
- 才人:指宫中的女官,这里指武则天。
翻译
唐代的英明君主是太宗李世民,他在太原起兵,开创了唐朝的基业。他曾故意装作不知道,先向突厥称臣,治理国家全靠他的儿子李世民。他平定了薛举和萧铣的叛乱,擒获并处死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经过六年的征战,终于在玄武门之变中夺取了皇位。他的功绩被人们广泛推崇,但政变中的杀戮也是不可避免的。他初传显德,政绩卓越,贞观政要记录了他千年的政治成就。他任用文武官员各随其时,从他开始,直言进谏无所顾忌。他效法古代贤王,图谋国家大业,他的德行无需多言。他的臣子们忠诚良善,他的目标是尧舜那样的圣君。瀛洲的十八学士和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虽美,但可怜的侯君集和许敬宗也被画入其中。他将孤儿托付给英明的李氏家族,但长孙无忌最终对雉奴(唐高宗李治)无能为力,女王(武则天)最终还是归于才人(武则天)。
赏析
这首诗赞颂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明和功绩,同时也揭示了他在夺取皇位过程中的残酷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诗中通过对太宗政治生涯的回顾,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用人之道,同时也反映了唐朝初期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变迁。诗的最后,通过对太宗后事的描述,暗示了唐朝后期的政治动荡和武则天的崛起。
郭之奇的其他作品
- 《 四月二日再补客司二首 》 —— [ 明 ] 郭之奇
- 《 或曰秋何思以厝五节而结是亭也又成五绝 》 —— [ 明 ] 郭之奇
- 《 春去 》 —— [ 明 ] 郭之奇
- 《 十七日立春寒山寂对微阳未舒诗以俟之 》 —— [ 明 ] 郭之奇
- 《 夏日奉命册荆藩车中计程之作 》 —— [ 明 ] 郭之奇
- 《 荆王锡宴兼索诗篇应教启谢 》 —— [ 明 ] 郭之奇
- 《 春山八事春草 》 —— [ 明 ] 郭之奇
- 《 自吴城至马当湖江八景珠矶出吴城三十里 》 —— [ 明 ] 郭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