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潞河三首其二

来往西风析木津,归舟明月又随身。 君看乌帽白头客,合是东西南北人。 浮世升沈虽有定,洪钧赋与不为贫。 却怜病骨长如旧,叨负清朝翰苑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析木津: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 乌帽:古代的一种帽子,常为士人所戴。
  • 洪钧:指天,比喻天命或命运。
  • 赋与:赐予,给予。
  • :谦词,表示自己不配得。
  • 清朝:指清明的时代。
  • 翰苑:翰林院的别称,指文学高雅之地。

翻译

我在西风中来往于析木津,归途中的明月又伴随我身旁。 你看那戴着乌帽的白发老者,应当是四处奔波的旅人。 人世间的高低起伏虽有定数,但天命所赐予的并不使人感到贫穷。 可怜我这病弱的身体依旧如故,愧对这清明时代翰林院的臣子身份。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自身境遇的反思。诗中,“西风”、“明月”等自然景象与“乌帽白头客”的形象相结合,描绘了一个历经沧桑、四处奔波的老者形象。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浮世升沈”与“洪钧赋与”,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接受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最后,诗人以自谦之词表达了对清明时代的感激和对翰林院臣子身份的珍视,同时也透露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无奈。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