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华外篇述以四言十五章骈拇
物意人情,各喜盗平。盗在当身,胡不自嗔。窃义窃仁,曰我圣人。
盗钩曰偷,盗国曰侯。侯门义存,矧夫一尊。吴荆淫号,中土云奔。
自兹以往,安可复论。智为盗取,圣为盗守。始负而走,终居若有。
斗斛权衡,既作弥争。斧钺轩冕,谁宠谁惊。圣人不耻,大盗不止。
焚符破玺,而民朴鄙。胶离朱目,塞瞽矌耳。削史钳墨,如攦倕指。
至德玄同,容成诸氏。鸢飞戾天,鱼静于水。盗蹠亡言,啍啍日已。
圣人复起,孰能盗诡。胠箧之徒,自生自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骈拇:指脚的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成一指,比喻事物之间紧密相连。
- 嗔(chēn):生气,发怒。
- 矧(shěn):何况,况且。
- 攦(lì):折断。
- 蹠(zhí):古代传说中的盗贼。
- 啍啍(tūn tūn):形容说话啰嗦,重复。
翻译
万物的心意与人情,各自欢喜盗贼的平息。盗贼存在于自身,为何不自我反省。偷窃义与仁,自称是圣人。 偷窃钩子的人被称为小偷,偷窃国家的人被称为侯。侯门中义气尚存,何况是一尊之位。吴国和荆州的淫乱称号,中原的人们纷纷奔走。 从此以后,怎能再讨论。智慧被盗贼所利用,圣人被用来守护盗贼。起初背负而行,最终却安居若有所得。 斗斛和权衡,一旦制作就引发争端。斧钺和轩冕,谁被宠爱谁又惊恐。圣人不感到羞耻,大盗就不会停止。 焚烧符咒破坏玺印,而人们变得朴实鄙陋。粘住离朱的眼睛,堵塞瞽矌的耳朵。削减史书钳制墨迹,如同折断倕的手指。 至高的德行与玄妙相同,容成等氏族。鸢飞至天际,鱼静于水中。盗蹠无言,啰嗦的日子一天天过去。 圣人再次兴起,谁能盗取诡计。打开箱子的人,自生自灭。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盗”与“圣”,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与虚伪。诗中“盗在当身,胡不自嗔”一句,直指人们应当自我反省,不应自欺欺人。而“圣人不耻,大盗不止”则深刻指出,如果连圣人都不能明辨是非,那么大盗的行为将无法得到制止。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盗”与“圣”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深刻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