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漫书所得八首

圣人不为目,人目乃圣腹。人目灿如金,圣腹浑如玉。 天物自芸芸,吾以观其复。有者虽并作,无者终守笃。 人生行世间,如车三十辐。有之以为轮,无之以为毂。 为吾有身,大患相亲。及吾无身,何患可邻。身何可罔,宠辱休仗。 无象之象,是谓惚恍。曰夷曰希,强名曰微。三者为一,妙玄乃归。 深不可卜,以归神谷。得此勿盈,敦兮若朴。绝学无忧,弃智寡欲。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众人皆有馀,惟我存故夙。 春台与众登,食毋真吾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惚恍 (hū huǎng):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样子。
  • (yí):平坦,此处指无形。
  • (xī):稀少,此处指无声。
  • (wēi):微小,此处指无形无象。
  • (bǔ):预测,推测。
  • 敦兮若朴 (dūn xī ruò pǔ):形容质朴无华,像未经雕琢的木材。
  • (sù):早,旧时的。

翻译

圣人不用眼睛,而是用心去感受。人的眼睛像金子一样闪耀,而圣人的心像玉一样纯净。 自然界的万物繁多,我通过观察它们的循环来理解。有些事物虽然同时存在,但有些始终保持不变。 人生在世,就像车轮的三十根辐条。有形的部分构成了车轮,无形的部分构成了轮毂。 如果我拥有身体,那么大患就会随之而来。如果我没有身体,那么又有什么患难可以接近我呢?身体怎能被迷惑,宠辱都是外在的。 无形之象,被称为模糊不清。说它是平坦的,说它是稀少的,勉强称之为微小。这三者合为一体,其奥妙和玄妙就归于一体。 深奥到无法预测,归于神秘的山谷。得到这个道理后不要自满,要保持质朴无华。断绝学问,减少忧虑,抛弃智慧,减少欲望。 认为文字不足以表达,所以让人有所归属。众人都追求多余的东西,只有我保持原有的状态。 春天与众人一起登高,吃饭时不必独自享受。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人目”与“圣腹”,表达了圣人内心的纯净与深邃。诗中运用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如“无象之象”、“绝学无忧”等,强调了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通过比喻和象征,诗人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诗人郭之奇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