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作九辨诗因以自解

三秋纪事未应欺,寸管低徊几自疑。 举国深谋惟倖免,微臣同疚敢痴迷。 官名礼乐容诗史,志在春秋独我师。 知罪从人真莫问,危言圣世尚当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九辨诗:指九首诗歌,具体内容不详,可能是作者自创或引用的九首诗。
  • 三秋:指秋季的三个月,即农历七、八、九月。
  • 寸管:古代用来测量长度的器具,这里比喻作者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 低徊:徘徊,犹豫不决。
  • 倖免:侥幸免于灾难或责罚。
  • 微臣:谦称,指自己,表示自己地位低微。
  • 同疚:共同承担罪责或忧虑。
  • 痴迷:极度迷恋,无法自拔。
  • 官名礼乐:指官方的名称和礼乐制度。
  • 诗史:指记录历史事件的诗歌。
  • 春秋:古代的一部历史书,这里指历史。
  • 知罪:知道自己有罪。
  • 危言:直言不讳,可能带有危险性的话。
  • 圣世:指理想的、治理得很好的时代。

翻译

在秋季的三个月里,我记录了一些事情,不应该被欺骗,我的判断和见解虽然犹豫不决,但几次自我怀疑。 全国上下都在深谋远虑,只希望能侥幸免于灾难,我这个地位低微的臣子,又怎敢陷入极度的迷恋之中。 官方的名称和礼乐制度,以及记录历史事件的诗歌,都容许诗史的存在,而我志在记录历史,独自以春秋为师。 我知道别人对我的罪责,真的不必过问,即使在危险的情况下,直言不讳在理想的圣世中仍然是应当做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季的思考和自我反省。诗中,“三秋纪事未应欺”表明作者在秋季记录了一些事情,并坚信这些记录不应被欺骗。接着,“寸管低徊几自疑”描绘了作者在判断和见解上的犹豫不决,显示出内心的矛盾和自我怀疑。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历史记录的执着,以及在面对可能的危险时,仍然坚持直言不讳的决心。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对真理和正义的坚持,以及对个人责任的深刻认识。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