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峰挽词

状元文史少微星,翰苑为官谩两京。 既有光华争日月,那无描画在丹青。 表章细事凭诸老,怅望高风激后生。 千秋欲与苏徐并,湖水中央更一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罗一峰:人名,可能是指明代的一位状元。
  • 挽词:悼念死者的词。
  • 文史:文学与历史,这里指学识。
  • 少微星:古代星象学中的星名,象征着文人的命运。
  • 翰苑:翰林院,古代最高学府和文官选拔机构。
  • :通“漫”,随意,无目的地。
  • 两京:指北京和南京,明代两都。
  • 光华:光彩,荣耀。
  • 争日月:比喻与日月争辉,形容极其辉煌。
  • 描画:绘画,这里指画像或纪念。
  • 丹青:绘画,泛指艺术作品。
  • 表章:表彰,赞美。
  • 细事:小事,这里指对死者的纪念和赞美。
  • 诸老:各位长者,这里指有地位和影响力的人。
  • 怅望:惆怅地望着。
  • 高风:高尚的风范。
  • :激励,激发。
  • 后生:后来的年轻人。
  • 苏徐:苏洵和徐渭,两位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 湖水中央:指湖中的亭子,象征着高洁和超脱。
  • 一亭:一座亭子。

翻译

罗一峰这位状元,学识渊博如少微星,虽在翰林院为官,却漫无目的地游走于北京和南京。他的一生光彩夺目,如同日月争辉,怎能不在丹青中留下他的画像呢?表彰他的小事就交给各位长者了,而我只能惆望他的高尚风范,激励后来的年轻人。千年之后,他将与苏洵和徐渭并列,湖水中央的那座亭子,更是他高洁品格的象征。

赏析

这首挽词表达了对罗一峰这位状元深厚的敬意和怀念。诗中,陈献章通过对比罗一峰的辉煌成就与他在官场上的随意态度,突出了其非凡的才华和高洁的人格。诗的最后,将罗一峰与历史上的文学巨匠苏洵和徐渭相提并论,表达了对他的极高评价,同时也寄托了对后人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对逝者的一种美好纪念和崇高敬仰。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