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罗一峰:人名,可能是指明代的一位状元。
- 挽词:悼念死者的词。
- 文史:文学与历史,这里指学识。
- 少微星:古代星象学中的星名,象征着文人的命运。
- 翰苑:翰林院,古代最高学府和文官选拔机构。
- 谩:通“漫”,随意,无目的地。
- 两京:指北京和南京,明代两都。
- 光华:光彩,荣耀。
- 争日月:比喻与日月争辉,形容极其辉煌。
- 描画:绘画,这里指画像或纪念。
- 丹青:绘画,泛指艺术作品。
- 表章:表彰,赞美。
- 细事:小事,这里指对死者的纪念和赞美。
- 诸老:各位长者,这里指有地位和影响力的人。
- 怅望:惆怅地望着。
- 高风:高尚的风范。
- 激:激励,激发。
- 后生:后来的年轻人。
- 苏徐:苏洵和徐渭,两位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 湖水中央:指湖中的亭子,象征着高洁和超脱。
- 一亭:一座亭子。
翻译
罗一峰这位状元,学识渊博如少微星,虽在翰林院为官,却漫无目的地游走于北京和南京。他的一生光彩夺目,如同日月争辉,怎能不在丹青中留下他的画像呢?表彰他的小事就交给各位长者了,而我只能惆望他的高尚风范,激励后来的年轻人。千年之后,他将与苏洵和徐渭并列,湖水中央的那座亭子,更是他高洁品格的象征。
赏析
这首挽词表达了对罗一峰这位状元深厚的敬意和怀念。诗中,陈献章通过对比罗一峰的辉煌成就与他在官场上的随意态度,突出了其非凡的才华和高洁的人格。诗的最后,将罗一峰与历史上的文学巨匠苏洵和徐渭相提并论,表达了对他的极高评价,同时也寄托了对后人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对逝者的一种美好纪念和崇高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