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热

寻常衣汗湿青荷,争奈连朝溽暑何。 四象阴阳分老少,一年天地几中和。 水枯瓦沼蛙将徙,日炙山枝鸟不歌。 一事伤廉非得已,竹林冰簟受风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溽暑:[rù shǔ] 指潮湿闷热的夏天。
  • 四象:指古代中国哲学中的四种基本元素,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和春、秋、夏、冬四季。
  • 阴阳: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两个对立而统一的概念,阴代表柔弱、消极,阳代表刚强、积极。
  • 中和:指阴阳平衡,万物和谐的状态。
  • 瓦沼:指瓦片上的积水。
  • :[zhì] 烤,晒。
  • 山枝:山上的树枝。
  • 伤廉:损害廉洁的行为。
  • 竹林:竹子丛生的地方。
  • 冰簟:[diàn] 凉席。

翻译

平常时候衣服已被青荷的湿气浸湿,这连日的潮湿闷热又该如何忍受。 四象阴阳分别代表老少,一年的天地间又有几次达到中和的状态。 水已干涸,瓦片上的积水中的蛙儿将要迁徙,阳光炙烤着山上的树枝,鸟儿不再歌唱。 一件事情损害了廉洁,虽然不得已,但在竹林中铺上凉席,受风多。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夏日酷热的景象,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来表达对炎热天气的感受。诗中“水枯瓦沼蛙将徙,日炙山枝鸟不歌”生动地描绘了酷热对自然界生物的影响,而“竹林冰簟受风多”则透露出诗人寻求一丝凉意的愿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炎热天气的无奈和对清凉的向往。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